包装印刷网

登录

王强:全球视野,推动中国印刷教育新发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强博士
发布时间:2014-05-15
浏览次数:4548
  导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强博士投身印刷教育事业24年,是王强教授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24年,也是他持续创新、执着前行的24年。在他的娓娓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行走在印刷工程教育之路上的者的人生智慧。
  
  师从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的王强是地图制图学学士、印刷工程专业硕士、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他不仅继承了导师的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和工作经历,用他的话说就是“除了教好书,还创建过实验室,管理过印刷企业和印刷院系”。丰富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使王强在多年的印刷教育过程中,不断开拓新思路,发现新方法,将其他学科的一些成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入到印刷学科来解决印刷工程专业的各种难题。迄今为止,王强已经?培养出70多名研究生以及数量众多的本专科毕业生,这些工作在印刷行业不同岗位的学生,已经成为印刷行业重要部门的骨干,为印刷行业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全球视野,推动中国印刷教育新发展
  
  王强十分注重对外交流和行业活动,强调以全球化视野,融合各国印刷科技优势来促进中国印刷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曾代表中国作为独立评审专家参加亚洲印刷大奖赛,也是国内《中华印刷大奖赛》、《金光印艺大奖赛》和《科印数码印刷大奖赛》的评审专家,还是天津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印刷学院和大连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大方正技术顾问,在印刷工程教育界享有“南有王强,北有金杨”的美誉。
  
  2007年8月,一则喜讯传到中国印刷教育界。美国电子文档基金会(EDSF)网站上发布了2007年EDSF奖学金获得者名单,师从王强的研究团队在获得EDSF基金项目之后,再创佳绩,从世界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4个奖项,实现了亚洲印刷类院校与EDSF项目合作和奖学金的突破,其研究成果也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这是王强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佐证和成果。
  
  今天,“曼罗兰奖学金计划”已经是中国印刷教育界公认的一件大事。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曼罗兰奖学金的诞生其实缘于2004年王强的一个建议。王强说,当初提出奖学金计划,就是希望国际印刷厂商能够参与和支持中国印刷教育事业。曼罗兰长期热心于印刷教育,关注印刷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倡导和推动中国印刷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听到这个建议之后,曼罗兰与王强一拍即合,双方立即行动,形成了印刷教育领域以“我们就是印刷,我们就是印刷人,我们就是印刷未来”为主题的具影响力的奖学金计划。曼罗兰奖学金计划连续四年的成功举办,王强都亲身参与,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出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曼罗兰培训生计划》。这个项目不仅为中国印刷工程教育构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形成了一个引导学生如何成为一名人才的范式,也成为了全国印刷教育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交流教育经?验、分享先进理念、体验国际技术的平台,对中国印刷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王强说:“我们必须注重同国外院校、研究机构和厂商的合作,开放与包容才能够在锻炼自己的学生的同时,发现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找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勤于思考,为中国印刷教育贡献力量
  
  在印刷教育的发展上,王强不仅注重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还勤于思考,为中国印刷教育积极献计献策。王强在印刷教育思想方面的深厚底蕴,来源于他对自身科研的严格要求。近几年来,王强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在学术会议发表文章20多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在科研项目方面,王强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一项来源于美国EDSF基金会;在出版论著方面,以王强为作者的专著就有6本。这些科研项目、论文和著作对于提升印刷工程教育水平产生了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的印刷教育,王强强调,只面向本土是不够的,还需要面向全球。针对当前中国印刷教育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强根据多年对国内外印刷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成果,敏锐地指出,未来印刷教育模式首先是如何面向全球印刷工程教育发展来创新构建理论体系、工程技术体系、工艺技能体系;其次是如何建设从适应行业技术发展转变为主动引导行业技术发展的教学体系与方法;三是如何根据中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机制和行业需求,突破满足行业需求、数字化和技术工艺整合等瓶颈的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这些问题,王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一是以全球化视野,面向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引导行业发展的新思路,重构印刷工程理论、技术、工艺和管理的新体系,整合国际国内专家来培训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升印刷师资的专业水平和工程应对能力。二是科学系统地分析国内外印刷技术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核心要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链的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印刷教育的学科体系,用信息链和产品链两条主线来突破印刷工程理论的系统性不足、实践工程性不够、应用技能性较弱等难题。三是适应国际印刷工程发展从硬到软的快速变革,在深化“硬件”的基础上,强化软件,科学构建教师与学生“观察、阐述、归纳、创新”的能力,发挥“软”优势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如今,王强正在进行面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和传媒产业发展,以创新思路来拓展中国印刷产业,建设中国新媒体传播模式课题的研究,依托新闻出版学院的新平台,构建新模式,形成新特色和优势,使我校的印刷工程和新媒体传播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为中国印刷行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多年来,王强在形成自己教学与科研特色的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国印刷专业教育创新的成熟思路,特别是培养行业者的观点。他认为,在双向选择的时代,尽管高校毕业生失去了以往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但作为教师必须强化与提升学生的竞争优势,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能够技术发展的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学会剖析、重构或模拟实际产品作业过程的方法,懂得产品作业过程中有哪些需求、哪些基本要素、哪些工艺关联和控制要素。尽管目前普遍情况是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如果教师能够主动整合印刷行业的资源,优化教育方法及其培养模式,就能够使学生从今天行业的“追随者”,变为明天行业的“者”,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

上一篇:纸张也可以实现个性化服务 好百年为您省钱

下一篇:访上海紫日包装总经理徐斌:瓶盖中的强强联合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