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已经进入低增长和微利的阶段
- 2012-06-19 14:06:201941
文化发展中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接受或不接受一种文化,与是否认同其核心价值直接相关。麦当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美国文化,迪斯尼文化体现的是美国精神,好莱坞带着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大声吆喝着在中国市场大赚其钱。在形式的接受背后,是价值认同上的接受。美国价值观正是通过好莱坞大片、网络动漫以及商业化运作的书等多种形式传播并辐射的。前些年一度出现的“哈韩”现象亦是由于韩国影视作品的蜂拥而入引发的。韩剧中浪漫的爱情、传统的伦理、唯美的场景,让大量的中国青年男女以至中老年家庭妇女为之倾倒,韩国形象也在中国民间大幅度提升。随之,韩国产品大量涌入,韩国旅游持续升温。韩国人真是聪明,从文化入手,通过影视文化商品展示韩国充满活力的文明国家形象,从而提高韩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将“韩流”效应由文化产业扩散到整个产业部门,并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与此相似的是日本影视、动漫、卡通图书。当年樱桃小丸子的形象是多么地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大量日本卡通、漫画书的引进,对我国青少年一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不敢妄言。
有人说,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西方的主流院线,中国电影也开始频频在上获奖。可那些获奖作品国内的老百姓似乎并不认可,它们大多是专门冲着评奖而打造,专门投外国评委喜好,且离中华文化精髓相去甚远的平庸之作。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传统故事《花木兰》被迪斯尼改编成动画片后,除了视觉形象的东方元素符号之外,花木兰骨子里变成了典型的西方女子。好莱坞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来演绎我们传统的民族题材,并运用娴熟的商业手段出口到中国来*。不是西方在理解和接近我们,而是我们更理解和接纳了西方。在很多西方人眼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仅仅是孔子、故宫、长城、唐装、大红灯笼以及中国功夫等特定的表象符号,只要文化背景稍稍复杂一些,西方人就难以理解、认同,甚至反感。
近些年,我们聊以自慰的是,“汉语热”在方兴未艾。据报载,目前*有一百多个国家、三千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四千万,汉语水平考试(HSK)异常火爆;已有孔子学院近三百所……数字带给我们惊喜,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市场,民族语言开始承载出版人的梦想,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大力推广的图书“走出去”战略,已经初显成效。中国出版与国外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与出版企业的战略联盟、联合开发,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当我国经济强势崛起、硬实力举世瞩目之时,以文化产品出口为标志的软实力,却远远不能与之相称。文化产品的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直观的指标。由文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亦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明显,版权输出和引进的比例失衡。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如何更加主动地“借船出海”,有针对性地打造更多符合文化市场需求的出版物产品,开拓大出版、大文化、大产业“走出去”格局,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是出版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商业化文化与文化商业化
商业化对于文化的提升作用是明显的,但商业化也容易导致文化的低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