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命运终揭秘 春天依旧
- 2012-10-11 11:10:511274
2.能想象用iPad阅读名著吗
【现象】
当业界还在屡屡争论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是否会江河日下时,投资家巴菲特今年却动用1.42亿美元收购了63家地方报纸。业内人士分析,巴菲特表面在买报纸,实则在投资媒体,投资传播信息的渠道。
不便搜索、不便阅读、递送时间长、成本高、不环保等都成了纸媒受到指责的理由。不过,纸媒真的会成为被消费者丢弃的一方吗?
一位科技工作者这样描述纸媒的好处:“它让人感到一种享受,宁静和惬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阅读文化,是阅读器和手机所难以取代的。“较之数字出版产品的读屏阅读方式,纸质阅读过程具有无障碍、无干扰、无消耗、无噪音、对身体无辐射、相对保护视力的优势。”
“能想象用iPad阅读托尔斯泰的名著吗?”纸媒支持者发出这样的质问。在他们心中,电子阅读器通向广阔的世界和海量的信息,容易令人浅尝辄止,因此只适合快节奏、浅层次的阅读;而铅字无疑更深厚、更严谨、更耐看,也更有利于思辨和推理,“很多人类的思想情感只有纸媒可以承载。”
未来阅读的分野或许就此产生:方便携带、便于收藏和长于深度报道的传统纸媒与信息量大、反应快速、声画合一的电子阅读各具优势,各展所长。
“传媒行业就是把信息收集起来,再向社会传播出去。其实无论是在报纸上、电视上还是在iPad上传播这个消息,都不是重要的问题,这些都只是渠道,关键的还是内容。”,“内容为王”成为业界评判传媒核心竞争力的一致共识。
“不管是纸媒还是数字化媒体,其能否成功吸引读者,终都要以内容为标准,靠产品讲话。尤其是新闻性媒体,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其与生俱来的专业、、深入的特性都是其强大的优势所在,而这方面网络化媒体难以代替。《纽约时报》靠的就是其*特色的深度报道和报道而名扬天下。”在《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看来,近几年纸媒改革纷纷增加评论及深度报道的分量,正是强化其优势的表现。
李锦表示,传统纸媒积淀了严谨规范的采写编辑体制和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拥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在性、影响力、学术质量方面都是网络媒体*的。
“从历史来看,新传播技术出现后,至今并没有某一个新的介质完全取代旧的介质。无论以什么介质去呈现,新闻业的核心还是做内容。”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表示,“终,也许死的是纸,活的是报。2009年以来,报业获得的新生就表明了这个道理。”美国报业协会今年的统计结果显示,74%的互联网用户依赖当地报纸媒体作为主要的新闻和信息来源。
“每天发生的事件谁去告知?那些碎片化的信息谁去求证?”程曼丽认为,受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不会消亡,信息化的社会更需要媒体的存在。纸媒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反而重要性在提高,只是传播形式和展示方式不再仅仅依赖一张纸,而是更加多元化、更趋向数字化。
3.不会将命运只寄托在一张“纸”上
【现象】
在报社工作的储明刚一上班,就接到一个突发事件的采访任务。他迅速带上电脑、录音笔和照相机出发了。到达现场几分钟后,他先是通过手机在报社所属网站发布一条快讯;半小时后,有关事件详实报道的视频和图片也出来了;次日清晨,带着墨香的报纸头条,就是他采写的关于这一事件的长篇深度报道。
这是当今报业倾力建设的“全媒体”系统所展示的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小镜头。以编辑、发行报纸为单一业务的报社,正在演变为报刊、网络、手机报、电子阅读器等“全媒体”的媒介融合体。
报网融合使媒介资源的利用达到大化。事实证明,依靠现代技术来推动自身转型,数字传媒没有给传统出版造成颠覆性改变,而是实现了两者优势互补共存的有效融合,迎来纸媒新的发展契机。
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正改变着我国传媒业既有的格局和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报业开始尝试“报网融合”;以2000年10月《*》网络版改为“*”为标志,报纸网络版逐渐被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所取代;此后报网融合边界进一步扩展,传统纸媒逐渐发展成包含网络、音频、视频在内的媒介集群体,并呈现出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的态势。
“报网融合并非是将报纸搬到网上‘1+1’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报网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内容的实质互动,收到‘报网双赢’之效。”在陈昌凤看来,“报网融合”并非媒介汇流的后阶段,真正的融合,是融入社会性媒体、包括各种终端应用的多平台化的信息融汇,表现在文字、图片、图像等多重介质在深度与广度上更优化的整合,传播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分享、互动、个性化的特征。
如何实现有效融合,是关乎纸媒能否重回消费者视野的一次生存考验。
“对平面媒体来说,关键要把握技术变革的机会积极进行转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指出,未来纸媒的发展一定要从适应读者使用需求出发,加强与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的融合,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和更加个性化的内容选择。“目前纸媒还远未达到这一需求,社交网络、微博的活跃就充分说明媒体传播的不足。当前纸媒与网络的融合还是初步的,要继续寻找与读者更好的沟通途径,实现将原有内容优势与人们的消费习惯对接,以适应消费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需求。”
随着的内容资源成为纸媒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促使网络内容版权获得应有报酬”的价值意识开始在传统报刊中张扬。
蔡雯表示,纸媒收费之路能否走通,取决于读者对其内容价值的认同。如果本身内容没有太大价值,用户就不买账,收费的愿望也会落空。她认为,一般性新闻信息收费可能性不太大,那些个人媒体无法实现的内容往往可能实现成功收费。“《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报刊都需付费阅读,并取得可观的效益,就是因为能够提供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质量信息。这足以证明内容是可以收费的,但前提是收费的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坏的时代”,用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这句名言,形容今天纸媒面对的未来是恰当不过了:与其等待“寒冬论”对未来纸媒发展的检验,莫如化危为机,迎接一个新的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