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完成10项目标
- 2012-02-17 09:02:481553
“‘十一五’时期是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凸显了改革的重要地位。”2月15日,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指出改革创新是《纲要》的一大突出特点和亮点。国家*副主任朱之鑫,*副部长、国家*局长励小捷,国家*副局长田进,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分别在发布会上就各自部门落实规划纲要的思路和举措,进行了介绍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孙志军指出,《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将《决定》中提出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量化、项目化、具体化,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其中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基本完成,要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立,要求五大惠民工程要继续巩固完善提升,农家书屋2012年实现覆盖全部行政村等;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明确要完成的具体要求。《纲要》提出以重点工程带动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九大重点工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传播体系建设工程、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等,并将这些工程细化分解为若干个重点项目。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孙志军指出,《纲要》提出《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关于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的扶持政策将继续后延5年,使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能够持续向前推进。此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法律保障政策等都将具体启动。
关于国家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将采取具体的措施,朱之鑫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其重点是完善中西部文化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逐步把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抓起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和出版物的译制能力建设。
在回答《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关于“十二五”时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问题时,邬书林指出,“十二五”期间发展数字出版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发挥出版的社会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紧紧围绕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来展开;要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果实现数字化;要搞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做好公共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用数字化推动中外出版交流。
关于“十二五”期间如何推动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融资以及推动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等问题,邬书林表示,将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出版企业上市,包括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的重要的国有、民营企业上市;把实施重大项目带动作为未来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将一些代表国家水准的重要项目纳入到上市融资的项目之中;要加快出版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建设,使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上市融资有机结合起来。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摘登)
主要目标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技术*、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完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网络逐渐形成;重点媒体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位相匹配的媒体传播能力逐步形成;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逐步改善,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