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书刊印刷行业内忧外患 面临困局与转型

2011-03-29 10:03:251699
来源:中印网
  【编者按】近年来,书刊印刷市场的持续低迷已经引起行业的普遍关注。尽管市场总量仍有增长,但产能过剩、工价走低、教科书循环使用、电子书强势来袭、利润率下滑、企业倒闭……,几乎每一个与书刊印刷市场有关的词汇听上去都令人阴郁和无助。在在历经机制转换、设备改造等内部改革之后,越来越多的书刊印刷企业开始考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转型与突围。
  
  当一个行业每每被问及是否会被新兴的行业所取代,即使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不”,也无法否认它的确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书刊印刷行业正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以我国重要的出版物印刷基地北京为例,2009年,北京市共有出版物印刷企业625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6亿元,利润1.93亿元,利润率为2.2%,仅相当于我国工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47%的40%。比超低利润率更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北京有80家书刊印刷企业退出市场,占全部书刊印刷企业的11%强。
  
  近年来,书刊印刷市场的持续低迷已经引起行业的普遍关注。尽管市场总量仍有增长,但产能过剩、工价走低、教科书循环使用、电子书强势来袭、利润率下滑、企业倒闭……,几乎每一个与书刊印刷市场有关的词汇听上去都令人阴郁和无助。在一个电子媒体盛行的年代,以传统纸质出版物为依托的书刊印刷市场的未来充满变数,这一点即使连书刊印刷坚定的拥趸也不得不直面和接受。面对市场不确定的未来,书刊印刷企业如何突破困局?在历经机制转换、设备改造等内部改革之后,越来越多的书刊印刷企业开始考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转型与突围。
  
  内忧
  
  作为我国印刷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书刊印刷行业曾有辉煌的过去。且不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印书难”令出版社奉印刷厂如“上帝”,即使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书刊印刷企业在与客户的博弈中仍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一个堪称经典的案例是,20世纪90年代初,快餐巨头麦当劳公司主动找到北京新成立的一家合资彩印厂,希望后者能为其印制一批快餐包装盒,而这家彩印厂一口回绝,原因只有一个,书刊印刷的活都做不完,哪里还有时间给麦当劳做包装盒。十几年时间过去了,麦当劳的包装盒已经成为众多印刷企业欲求而不得的热门“大单”,而这家曾经红极一时的彩印厂却在书刊印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业务萧条,濒临倒闭。
  
  这家彩印厂的案例只是一个缩影。近十几年来,印刷企业在与客户市场博弈中话语权的逐渐旁落已成为业界共识,而这背后是书刊印刷生产能力的急剧膨胀。在印刷工业的众多细分门类之中,书刊印刷的技术和投资门槛相对较低,简陋的工厂只需一台二手黑白印刷机即可开工生产,因而20世纪80年代初由“印书难”带来的“掘金热”*刺激了社会资金涌向书刊印刷领域。这在有效破解“印书难”问题的同时,也为书刊印刷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埋下了隐患。以北京为例,据统计,北京地区书刊印刷产能1987年为不到500万令,到2009年则达到3000万令以上。20多年时间膨胀6倍。而大致同一时期,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总印张数从1988年的269.02亿增长到2008年的561.13亿,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印刷生产能力的膨胀速度。书刊出版与印刷能力的不对称增长直接造成了书刊印刷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仍以北京为例,统计表明,拥有全国40%出版社、20%期刊社的北京地区年出版量在2200万令左右,满足北京书刊印刷企业自身生产需求尚有800万令的缺口,而以廊坊、保定为代表的环北京印刷带至少尚有1500万令以上的书刊印刷生产能力,实际供需比达到了惊人的2:1。
  
  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书刊印刷工价持续走低,企业利润率严重下滑。部分印刷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生存频频使出“价格战”的杀手锏,这带动印刷工价一路向下。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潘晓东表示,2000年的时候,上海地区商业轮转的印刷工价尚在25元/色令左右,到现在已经降至11元/色令,有的企业9元/色令也做。在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普遍上升的情况下,书刊印刷的毛利率被大幅度拉低。
  
  急剧膨胀的产能、严重失衡的供求、持续下滑的工价,不仅拉低了书刊印刷的平均利润率,而且影响了企业向上突破的积极性。在一个以“微利”著称的行业里,企业即使希望在质量、管理上有所突破,很多时候也是有心无力。这是书刊印刷行业的“内忧”。
  
  外患
  
  “内忧”之外还有“外患”。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电子媒体的兴起,书刊印刷行业赖以维系的传统出版业变数丛生,这直接影响到了书刊印刷市场的前景。
  
  变数之一是中小学教科书出版体制的不断变革。教科书是我国图书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教科书虽然出版品种只占整个图书出版业的20%左右,总印张数的比重却高达50%。利润相对稳定、可观的中小学教科书不仅是部分出版社的经济支柱,也是很多书刊印刷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教科书出版体制改革也呈加速之势,从教科书出版、印刷招投标,到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再到教科书循环使用,层层推进。如果说教科书印刷招标还只是蛋糕如何分的问题,政府采购也只是让印刷企业的利润空间略受影响,教科书循环使用则直接压缩了印刷企业的市场空间。我国的教科书循环使用于2006年起在部分省市试点,2008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虽然在推行之中不乏争议,但仍前行步伐不改。今年9月,北京市宣布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始享受教科书免费待遇,同时中小学将各有4本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曾有业内人士推算,全国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将年均减少4.2亿册教科书印制量。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教科书循环使用对书刊印刷市场的影响却可见一斑。
  
  比教科书循环使用更令书刊印刷企业担忧的是电子书的快速发展。出现于2000年前后的电子书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逐渐进入市场爆发期,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共售出300万台电子书阅读器,大大超过此前预计的200万,网络书店亚马逊宣布今年第二季度Kindle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传统精装硬皮书。我国2009年电子书阅读器销量约为80万台,预计今年将一举达到300万台。电子书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压缩纸质书刊的市场空间,进而动摇书刊印刷企业的市场基础。如果说电子书大众消费市场的真正启动仍需假以时日,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电子教科书的普及已经渐行渐近。今年6月,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上海将在五年内在全国推广电子课本。消息一出,反响巨大。潘晓东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说,电子阅读器取代传统的纸质教科书只是时间问题,书刊印刷企业应早做应对。
  
  [1]  [2]  下一页

上一篇:国内出版业上市的利弊分析

下一篇:民族品牌耗材和国外品牌耗材共赢之道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