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东:手工钢版雕刻艺术的守望者
- 发布时间:2016-04-08
- 浏览次数:10260
三月的北京,阳光灿烂,春意盎然。如约来到北京印钞有限公司刘大东工作室,就手工钢版雕刻艺术,采访了北京印钞有限公司手工钢版雕刻艺术工作室主任刘大东。刘大东身材魁梧,言语不多,但谈到手工钢版雕刻艺术,话匣子一下子便打开了。
中国手工钢版雕刻的历史沿革
一百多年前,手工钢版雕刻从西方传入中国。这种集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技法于一身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一出现,就与中国印钞造币紧密相连,刘大东主任为我们叙述了这一段历史。
中国手工钢版雕刻艺术始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年户部派员赴日本考察纸币印刷技术,并于其后向朝廷呈交了关于建立官方印刷局的奏折。
1907年,清政府批准了户部奏议,户部即着手“户部印刷局”筹建工作。当时,美国钞票公司采用的钢版雕刻凹印技术在印钞业处于地位,清政府决定引进美国“美京国立印刷局”钢版雕刻凹印技术,建设中国官方印刷局——度支部印刷局。
为掌握钢凹版雕刻技术,清政府不惜重金,从美国聘请了雕刻艺术大师海趣等五位美国技师来到印刷局,传授钢凹版雕刻制版技术,开启了中国手工钢版雕刻艺术史的新时代。
度支部印刷局在筹建过程中,边建厂房,边招聘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其中吴锦棠、毕辰年、李甫、阎锡麟等人,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全部掌握了钢凹版雕刻技术,成为中国代雕刻钢凹版技术人才,为当时印刷界瞩目,为中国雕刻钢凹版技术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趣来中国之后,一面培训技术,一面主持设计、雕刻印刷局张钞票“大清银行兑换券”。1910年8月,完成了这套精美而又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刻制,并印出样张,1911年3月1日,“大清银行兑换券”正式开印,它标志着中国手工钢板雕刻艺术达到新水平。为此,印刷局将1911年3月1日定为钞票印刷纪念日。这套大清银行兑换券,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
1914年,海趣在北京病故,其余美国专家也相继回国,印刷局雕刻钢凹版工作全部由以吴锦堂为代表的中国雕刻师独立完成。1914年,中国雕刻艺术家成功雕刻出套钢凹版钞票殖边银行兑换券。
吴氏“父子双雄”的杰出贡献
在中国手工钢版雕刻界,吴锦堂、吴彭越是父子,被业界尊称为“父子双雄”,他们对中国钢版雕刻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吴锦堂,1891年生于天津,1907年到天津官报局学习铜版雕刻技术。他和毕辰华、阎锡林等前往北京,经过考试,被印刷局录取为首批学徒,学习钢凹版雕刻技术。吴锦堂勤奋刻苦,成绩,很受海趣先生欣赏。他擅长风景、人像雕刻,曾刻有《海趣像》、《石坊图》、《农民耕织图》、《印刷局鸟瞰》等作品。1914年,海趣先生病逝,吴锦堂和其他雕刻人员挑起大梁,雕刻制作了大批钢凹版作品,并用于印钞和邮票印刷。其间,吴锦堂还雕刻了《孙中山》等钢版作品。1915年,以吴锦堂主持雕刻的部分钢版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奖。吴锦堂被提升为财政部印刷局钢版科科长,并主持印刷局艺术传习所工作,在雕刻大批钞券产品的同时,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钢版雕刻人员,如吴彭越、张作东、林文艺等,他们大多成为新中国手工钢版雕刻骨干力量。
吴彭越,生于1922年,1938年,16岁的吴彭越考入北京财政部印刷局艺术传习所,学习钢版雕刻。1943年,吴彭越考入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前身)深造。1948年,吴彭越调往中央印制厂上海厂,从事钢版雕刻和相关印刷技术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完成了套人民币三枚钞票的雕刻任务。在四十多年雕刻生涯中,吴彭越完成了多种邮票及十六张钞券的风景、人物的雕刻任务,其中第二套人民币中的民族大团结(五元),第三套人民币中的女拖拉机手(一元),机床工人(二元),炼钢工人(五元),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十元)等都受到好评。而五元券正面炼钢工人像雕刻手法打破了传统雕刻刻法,采用刀法流畅的布线方法,生动描绘出中国工人的精神风貌和豪放气魄,人物形象逼真自然,被各国同行公认为印钞雕刻中的精品。1993年,吴彭越获得国家印刷类高奖项“毕生印刷奖”。
雕刻艺术与印刷工艺的有机结合
刘大东表示:“手工钢版雕刻是一门综合技艺,它要求雕刻师不仅要有很好的绘画技艺及高超的钢版雕刻技术,还要有较高艺术造诣和学术修养。”
手工钢版雕刻的项工作是画一幅雕刻用的素描稿,这是钢版雕刻作品成功的关键。因为素描稿不单是对其艺术效果上的追求,而且它还应符合凹版印刷工艺防伪技术的要求。雕刻师根据素描稿把其轮廓勾刻在透明胶片上,通过胶片把所要雕刻的图文反转印到钢版上,这一过程要把素描稿缩小或放大到所需尺寸,雕刻师根据对素描作品的理解,把素描稿转变为线条轮廓稿。勾刻素描稿时要求形体准确、生动,对物体的结构、明暗、虚实要做到胸有成竹,注重整体感觉,勾刻轮廓要注意线条一致性。把轮廓反转到钢版上后,雕刻师根据素描稿上的形象对所要雕刻作品进行排线。排线要做到既严谨又不呆板,一般是按物体结构走向排列线条,暗面线条用的多些,亮面可多用一些短线或点。不同雕刻师对点、线运用不同,形成风格也不尽相同。点、线的疏密、深浅不仅是组成钢版雕刻对象的基础,同时也是后期制作中能否适应印刷工艺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点线排列好后,雕刻师用雕刻刀、雕刻针等工具在钢版上雕刻,整体雕刻过程要在放大镜辅助下完成。
钢版雕刻就像在钢版上画素描。一幅作品通过钢板雕刻转印到纸张上,这中间雕刻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点线雕刻工作进行到一半时,雕刻师要凭着艺术感觉,一边印样一边雕刻,因为印在纸上的效果是终效果,它和在钢版上看到的效果有很大差距,要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边刻边印边观察。看到一件好的手工雕刻艺术品,会让人眼前一亮。欣赏它完全是一种艺术享受,这就需要雕刻师有敏锐观察力、艺术灵感和悟性。像海趣的“大龙票”、吴彭越的“炼钢工人”,这些作品无论艺术表现形式还是雕刻技法都是的精品。
在雕刻作品的制作后期,技术是为效果服务的。技巧的使用是一种再创作,不同效果应使用不同技巧。手工钢版雕刻许多防伪手法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印样、雕刻、反复修改,作品后完成应该和画稿效果一致。从画素描稿到完成一幅手工雕刻作品,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繁复过程。说简单,是因为手工钢版雕刻作品是一个点线组合作品;说复杂,是因为它包括了造型艺术、雕刻技术、印刷工艺等,需要许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雕刻艺术与印刷工艺的有机结合。
手工钢版雕刻在印刷防伪技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手工钢版雕刻,不论在工艺技术上还是艺术技法上,都有与其它艺术作品及工艺不同的地方。尤其是手工钢版雕刻不易复制,其在防伪印刷中一直是的重要防伪手段。钢凹版用于纸币印刷,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有较强防伪性能,这一特性,其他印刷方法难以比拟,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它仍是印刷业重要的防伪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