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王岩镔:印刷业贯彻五大理念推动转型升级

——专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长
发布时间:2016-03-22
浏览次数:8316
  导读:中国印刷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配套产业,与国民经济运行关联性非常高。



王岩镔:印刷业贯彻五大理念推动转型升级
 
    近几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经济下滑压力加大,印刷业持续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由于整体需求不振、低端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环保约束加强等原因,印刷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但同时,全行业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产业发展保持稳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创新发展成为共识。
  
  当前中国印刷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中国印刷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配套产业,与国民经济运行关联性非常高。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中国人口多、市场大,经济回旋余地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6.5%~7%的经济增长预期。中国印刷业与国民经济同步,在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后,进入到增速放缓、深度调整、融合创新的新常态。总的来看,中国印刷业产业运行情况与上一年基本一致,印刷总产值、印刷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等主要指标都保持稳定,产业发展未出现大幅波动或者硬着陆。但整个行业的调整变化明显,招工难、成本高、环保压力大,已成为企业要面对的问题。概括起来,当前中国印刷业发展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洗牌加剧推动结构调整
  
  近几年,全国报刊印量连续快速下滑,2014年全国报纸总印张下降8.4%,2015年甚至可能达到10%。许多报刊印刷企业都已经转型经营图书或者包装。出版物印刷、少年儿童读物印刷、软包装印刷、标签印刷等市场的份额在扩大。去年全国30多家印刷企业在A股或新三板上市,北京盛通等骨干印刷企业开展跨区域兼并重组等。可以看出在市场剧烈调整下,有一批企业审时度势、把握机遇,面向长远、扩张转型。
  
  中国印刷业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洗牌与发展并存,产业发展存量不断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印刷业电商不断涌现、运营模式不断更新、分工有了巨大调整。但关键还要看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效益大化,不诚信、品质差的企业正在退出市场。随着优胜劣汰的加速,中国印刷企业数量将会继续减少,但企业品质内涵将会提升。这正是多年来推动集约发展、治散治滥的目标。
  
  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共识
  
  传统印刷加工模式的赢利能力越来越弱。从需求来看,生产不适应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导致成本不断增长。比如在出版物印刷领域,图书平均印量减少、图书种类增加,而生产每种图书的人工、管理、服务等成本持续增加,使得企业总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从供给来看,印刷市场中低端产能相对过剩,价格竞争激烈,印刷工价短期内很难发生较大变化,制约了企业收入的提高。
  
  许多企业主动探索创新,寻找发展新道路。比如,雅昌集团利用艺术品复制长期积累的数据,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数字资产管理、客户端数字应用产品开发和网络艺术教育等领域。随着阅读需求转向屏幕,中华商务开发了适合屏幕的动漫增强现实技术,将图书与多媒体、动漫等多种形式相融合,开发了传统图书的新兴市场。东港印刷针对发票电子化的趋势,主动应对变革,开发推广电子发票技术和档案数字管理技术平台,了票据印刷业的转型。这些实例都展现出印刷企业在“互联网+”的时代,围绕创新和融合发展在做着大量的有意义的创新实践。
  
  成本上升倒逼技术创新
  
  开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成本上升压力、提率和效益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善于综合利用新技术解决关键问题。比如田菱公司将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应用于丝网印刷电路板上,在该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取得突出效益。二是加快传统印刷的自动化改造。比如山东肥城新华,对印后环节大力实施自动化改造,采用自动化胶订机、印后折页机后,1个人就能干原来10个人的活儿。三是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传统生产流程。比如“阳光印网”互联网印刷平台,通过对产品领域进行细分以及标准化建设,简化了印刷生产流程,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四是实施智慧印厂加强精细管理。比如广东鹤山雅图仕很早开始采用无线射频技术改造生产流程,系统管理每一个生产环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损耗。
  
  环保责任和压力之大
  
  面对“重拳出击、走双赢之路”的新要求,印刷业有责任和义务解决好自身的环保问题。5年来,我们坚定方向,大力推动绿色印刷实施。由于主动工作,一方面,得到中央财政5.5亿元的支持和地方财政的扶持,厚植了治理污染问题的工作基础;另一方面,行业形成共识,实施绿色印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如果没有这几年的工作积累,我们今天会更加被动。当前,印刷业面临的环保形势主要有:一是环保标准严格;二是环保成本上升。自去年国家下发文件试点对包装印刷VOCs排污收费以来,至少有5个省(市)出台了具体收费方案;三是部分地区将包装印刷列为限制发展的产业。这是否准确我们先不去讨论(因各地情况不同,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应主动去承担沟通地方环保部门的责任,要对所辖地区的行业负责),但这表明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紧迫性,倒逼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环保问题。
  
  提升印刷业“十三五”供给质量和水平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行业都在编制“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刷业作为占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的产业,一方面,要为国民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好配套加工服务;另一方面,还要谋划好自身的持续发展。印刷业要以创新为主要动力,针对市场需求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谋划如何提供高质量、个性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要把握融合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通过创新和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印刷供给的能力和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加强学习、形成共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同努力。
  
  编制好、实施好“十三五”规划
  
  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制定法规标准、加强宣传培训、做好市场监管,创造好的发展环境,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制定好印刷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引未来5年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责任十分重大。要从管理体制、技术装备、产品创新、精益管理等多方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布局印刷业的“十三五”发展。同时,发挥好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科研院校等的积极作用,参与这项工作。目前,印刷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草案已编写好,初步制定了未来5年印刷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具体方向、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下一阶段,一是在国家和新闻出版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后,贯彻落实有关精神,继续调整和完善印刷业规划。二是制定好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细化措施,确保规划得到有效实施。三是做好衔接工作,与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发行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相协调。四是集思广益征求行业意见。行业规划不能只是某个部门编制,还需要企业家、专家学者、印刷从业者共同参与。
  
  迎难而上推进绿色印刷实施
  
  “十二五”期间,中国印刷业实施绿色印刷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融合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当前,环保问题已经成为约束产业动力转换的重要环节,企业普遍感觉压力比较大。根据我们与环保部的沟通,印刷特别是包装印刷生产是有VOCs排放的问题,但在国家层面,印刷业从未被认定为重污染行业,不是污染大户。各地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有责任积极主动地与环保部门进行沟通。对于印刷业的环保问题,应该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既要认真面对担当,把社会责任放在位;又要准确分析不同印刷方式产生的环境影响,企业、设备商和材料商都要发力,进一步提升绿色印刷的实施水平。下一阶段,一是要完善绿色印刷实施体系,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加强与环保部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对接,推动绿色印刷与环保治理工作对接,推动行业标准与认证标准对接。二是实施“绿色印刷推广工程”,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印刷升级改造,继续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三是搭建绿色印刷平台,发挥好《绿色原辅材料产品目录》的作用,推动产业链上游的“全绿色”。四是加强宣传工作。五是加强事中事后质量监督。
  
  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步伐
  
  “十三五”期间,中国印刷业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变发展动力,实现产业供给能力的提升。一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印刷生产方式,继续鼓励和支持一批数字化改造的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二是鼓励数字印刷发展。当前市场正在由规模化向细分化、个性化、多样化演进,要重点支持按需印刷图书、个性化印刷包装等新兴领域发展。三是加强智慧印厂的培育推广。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推动印刷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建设一批智慧印厂示范项目,探索建设智慧印厂的实施路径。
  
  奋发有为抓落实
  
  围绕印刷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方向,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及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做好相关工作。
  
  政府部门要抓好制度设计、法规建设、行业培训、市场监管,要实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针对印刷业意识形态和产业属性兼具的特点,一是推动印刷业法制建设,继续降低企业进入门槛,不断提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市场监管。三是创新手段优化服务。四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力度。
  
  行业协会要发挥好主动性,努力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推动发展。一是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做好各部门委托事项,制订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二是加强行业自律,贯彻落实行业公约,传达国家方针政策,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三是搭建服务行业平台。四是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五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印刷企业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实现守法经营、融合创新、苦练内功。一是守法经营。二是融合创新。三是苦练内功。四是用好产业政策。
  
  另外,研究机构要为行业的重大创新提供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要为企业创新、升级改造提供智力支持。

上一篇:朱丹蓬:战略急转包装饮用水也走路线

下一篇:谭浩辉:加强国际竞争让世界了解中国印刷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