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印刷故事】刘美松与活字印刷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3-06-21
浏览次数:1609
      【ppzhan摘要】说起活字印刷,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毕昇。他的活字印刷术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活字印刷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人们的遥远记忆。但是仍有一些人怀着对传统的崇敬之情,想把活字印刷传承下来。刘美松就是其中一个。

         次听说刘美松是在三年前的报纸上,“诗人兼商人”的他“身无分文游神州”。次见刘美松是在今年的文博会上,5月17日,深圳中心书城“活字与唐诗”活动现场。面对一拨接一拨前来拣字、印诗的家长和孩子们,刘美松一脸笑容满头大汗,他请来的两个老师傅和他的团队成员已经忙了超过12个小时,面对记者,他用手触摸着铅字印刷的书感叹:活字印刷出来的文字有着凹凸不平的纹路,可以摸得到,就像摸到文字的骨骼,那是文化的脉络。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想起他诗人的身份。

      6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他丰台城的办公室,听他讲述收藏活字印刷的来龙去脉。

      桶铅826公斤

      刘美松说收藏铅字印刷的念头产生在2009年,有一次在尚书吧跟朋友聊天,大家感叹随着激光照排的普及,铅字印刷被淘汰,慢慢消失掉了,很可惜。以后跟孩子们讲古代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或许都怕找不到对应的实物。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美松本身是做印刷的,觉得自己可以做点抢救性的工作。

      他知道全国各地都有新华印刷厂,不过时间想到的还是老家湖北赤壁。有一次回老家,他询问当地的印刷厂还在不在?朋友正好买下了原来的新华印刷厂。他很高兴,接着问铅字的下落,可朋友说,早就当废铁卖掉了。他不甘心,后来找到城北的印刷厂。当时该厂已经转换成现代印刷了,铅字被扔在后面的屋檐下,一开始还不让他看,经过周折,被他搜罗出来,他终于得到人生的桶铅:826公斤。

      他后来又发现,湖南有一个铅锌矿厂,那些被卖掉的铅字在这些工厂里被熔解后做了打鸟的铅弹。刘美松觉得心痛:本来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却变成了一种伤害。

      桶铅入手后,刘美松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并购买铅字和印刷设备。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知道他在做这件事并给了他不少线索。渐渐地,一台台印刷机,几架铅字慢慢积攒起来了。

      当时化肥厂有一个私人印刷厂,里面有一台废弃的印刷机,机器先有,房子后有。买机器可以,要拿走就得拆房,拆了当然得给人家补房价。从成本来说,豆腐花卖出肉价钱,但刘美松硬是坚持着拆掉房子给了补偿把这台机器搜罗到手。

      刘美松的铅字印刷收藏在赤壁打了一个小底子,但他知道光靠这点东西是不行的。所以2010年在他诚信百天走天下的过程中,暗地里在全国各地打听铅字印刷的机器。在浙江他直接把GPS定位到平阳坑,因为他知道那里的木活字印刷在当代,堪称远古印刷术的活化石。瑞安至今尚有近百人仍专门从事活字印刷,还有七八位能拿下印刷全套程序的传承人。

      成立基地铸造养护铅字

      在东北齐齐哈尔,刘美松发现了十几套字模、两台铸字机还有几吨铅字,当时他身无分文,跟对方砍好价后,派朋友前去收购。雇了车花了3天2夜,从东北将这些老古董运回赤壁。这是他的收藏中次有字模、铸字机。要知道,铅字是通过铸字机铸造出来的,如果说以前收藏的只是单个的成品的话,现在他的收藏里终于有了出产成品的机器,这意味着他的收藏中有了再生产的延续性。

      接下来,山西、山东、辽宁、浙江,钱一点点花进去,越花越多,只要与铅字有关的东西统统买回去。现在他在赤壁有八台铸字机,字有几百万枚,从铅字体系上收集得基本很完整!从无到有,铅字刚买来丢在农村亲戚家里,后来专门买了一个基地,现在有七八亩地,七个人在维修、铸造、养护这些铅字。

      2012年5月份,铸字机器修复起来,终于可以出字了。刘美松说,每咔嚓一声,就意味着一个字模出笼了,听到原始机械的咔嚓声,很舒服。2012年6月份可以印刷了。在神州大地上已被废弃的铅字印刷体系在古老的赤壁,在机声轰轰中,绝地重生,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零产出不意味将来没产出

      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终于在刘美松的努力下变成了可能。

      我不能免俗地问:铅字印刷能力有多少?

      刘美松答:铅字的印刷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巨大,要一个月,几个月才能拿到一本书。它的转换价值几乎是没有。它存活意义在于可以把印刷史的脉络建立起来。

      现在算总账,刘美松投在活字印刷上的钱有两三百万,产出却几乎为零。

      七个员工的任务,铸字,排版,拣字的速度练起来,做一些小创意,转变些什么东西。每个月发现金养着他们,目前没有产出。但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产出。

      今年4月,刘美松和朋友参观了中国台湾后一家铸字行,张介冠主持的日星铸字行,那几天他很兴奋,自己在赤壁的规模要比日星的大,回来后他觉得收藏活字印刷这件事做对了。他注册了一个“字在”的品牌,尝试着把脑子里无数的念头落地开花。

      在所有的质疑声中前行

      刘美松在收藏铅字印刷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充满怀疑:周围的朋友质疑:买来做什么用?甚至他派去专门负责收购的工作人员也充满疑虑。机器有了,人呢?谁来修这些机器?谁又来用这些机器?按年龄,这批懂铅字印刷的人大概在60岁左右,而且得身体好,可以继续工作的。

      廖师傅来之前是开三轮车的,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月不过挣千把块钱。刘美松开出的条件是上班车接车送,每月3500元的薪水,包中餐。每年还组织旅游。条件是诱人,可廖师傅还是不敢信,他觉得自己的铅字印刷技术早就随着被废弃的铅字一同废掉了,谁还有用?

      直到今年的文博会上,廖师傅和卢师傅两个人坐镇中心书城,指导孩子们印刷自己排印的唐诗,应孩子们的要求像明星一样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后,他们隐约觉得这份临时工可以干得长久一些了。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来深圳参加文博会,两个老师傅一人拉了200多斤重的铅字。回家时他们跟刘美松说:明年可以拉400斤。刘美松一听乐了,知道这两个老师傅的心踏实了。他们在这里拣起一份热爱,拣起一段故事,还延续了他们与铅字的前缘往事。

      收藏、转换、传播、分享

      文博会上有不少人问铅印图书卖不卖。刘美松很清醒,他说,可能大家一时激动,看着好玩,会买一些。长远看,不具有什么特殊的价值,除非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介入,翻新出一些新的创意和产品。

      他在贵州见一个苗文化专家,他收藏的东西非常多,把苗绣转换成书,做商业转换。铅字收藏如何转换?

      毕竟收藏不是目的。刘美松说,收藏、转换、传播、分享,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终要落脚到分享。他的成就感不在于自己收到多少东西,而是别人从中分享到多少?唐诗与活字,孩子们真正明白活字印刷是什么,是可以触摸得到的。

      刘美松从今年的火爆预感到自己做的事是对的,其实今年出场是应朋友之约,有点仓促,他想明年文博会再出场,场面更大一些,全面展示活字的魅力。

      他说自己有个规划,今年的目标是收藏,木活字收藏也开始启动。雕版印刷,泥活字,还有锡活字,他想把活字脉络拉起来,因为他有现代印刷厂,从泥活字到现代印刷可以一条龙。他未来的野心,是建一个活字印刷博物馆。然后再搭建一个活字印刷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打通古代与现代,让这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古老的印刷术在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焕发出自己的光彩

      

上一篇:【印刷人物】依靠技术立身的印刷大专生

下一篇:【印刷人物】黄石印刷业扛旗之人----涂杰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