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印刷企业转型升级 选好前进方向事半功倍

2016-01-12 16:01:487242
来源:科印网 文/潘晓东 作者:蒲公英

  由此牵扯出一个问题,9月2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的相关数据指出:“2014年,全国出版物印刷企业(含专项印刷)9079家,职工年末平均人数48.85万人,与上年相比降低5.48%,职工工资总额184.89亿元,与上年相比降低7.94%,人均年工资3.78万元,与上年相比降低2.83%。”在政府主导提升员工收入的背景下,书刊印刷企业人均年工资呈背道状态似乎统计存在问题。
  
  再从资产总额变化数据看,虽说无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这5年时间里都有适当追加,但一是力度不大,实力稍强的规模以上企业5年内的资产增长是26%,年均才5.2%;二是这些资金几乎全用于追加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几乎纹丝未动,这说明,为了争取业务,客户拖欠帐款问题愈益严重;三是新增资金全来自于贷款,因为负债总额在增加,而且,负债总额增加的比重还高于资产总额2个百分点。在这种状况下希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可持续发展显然只能是一种甜蜜的梦想。至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5年间有着13%的增长,那是因为不提升设备能级、不放给客户更优惠的付款条件(流动资产总额膨胀了51%,流动资产周转率一年仅为1次),承接业务的难度就更大。
  
  着眼于总资产贡献率的第三张表告诉我们:这五年来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维持在6%,中小企业已经从5年前的4%跌到了负6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基本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如果进一步分析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来源,可以发现其中的相当部分也来自于主营业务外。以书刊印刷占比过半的北京市印刷业为例,该市2014年印刷总营收达到301个亿,利润30.5亿,销售利润率接近10个百分点,实属不易。但其中又有多少来自于这些企业中心城区厂房对外租赁收入虽说缺乏准确统计,但却是不争的事实,把主营收益与非主营收益混为一谈客观上掩盖了印刷业发展中遭遇的实际困难。当原本仅应作补充的成分开始大显身手的时候,那主业的转型升级也就成为这个行业的一项必然任务。
  
  书刊印刷企业突破现状的步伐还不大
  
  本次会上,湖南新华、浙江新华介绍了企业近年围绕转型升级所做的工作,给人以启发。但纵观整个书刊印刷业,面对报刊印刷业务的大幅下滑,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似乎还缺乏质变的思考。
  
  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这几年移动阅读渐趋增多,但绝不可能就此替代了纸质书,这块市场毋庸置疑地将继续存在。但与此同时同样应该看到的是:纸质书总量的下滑在所难免,所谓2014年发达国家纸质书印量有所反弹,反映出的是双方间的博弈,为此,书刊印刷企业应该谋求自身发展的新路,不能吊死在图书印刷这一棵树上。
  
  时至今日,占比不小的规模以上书刊印刷企业还处于传媒集团的体制内,这些企业在承接书刊印刷业务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先权。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固然是件好事,因为相对充分的业务对企业的正常工作是有力支撑。但书刊印刷,特别是课本印刷毕竟大多属于普通印刷品,除个别有着特殊支持政策的省份外,工价还是处于低端。但正是这块基本业务,因为其数量庞大,有时也让这些企业乐不思蜀,以至于谋变的进取心不强,转型升级工作上基本停留在苦练内功上。反倒是向像山东临沂新华在脱离了集团后逼着他们利用地区物流优势,把印刷生产与物流配送有机结合在一起,扬己之长去争夺市场,虽说依然是从事书刊印刷,但物流给客户带来的便利成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如若他们能够进一步在提升产品的品质上再上一层,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能更强。
  
  指出书刊印刷类企业眼下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非是说这些企业现在的工作方向存在问题,做好主业理所当然是企业的本分。因为,无论是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员增效、实施ERP、运用CIP3都为企业工作所需要,借此提升劳动生产力。但可以肯定地说,*还远远不够,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印刷企业应该有立足更高、更远的思考。如果没有对业务范畴的重新选择与调整,沉睡于传媒集团大家庭的温床之上,就难有大的作为与发展。在这方面,江苏凤凰新华与雅昌文化集团的选择与作为值得同行借鉴。
  
  体制内的江苏凤凰新华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近几年时间里,收购包装印刷企业、拓展数码印刷、联手电信开拓数字管理、迈步进入非洲等大动作让人刮目相看。凤凰新华能有如此大的动作固然与上级公司的鼓励与支持有关,也与上级公司是上市公司资金相对充裕有关,但实事求是地说,更关键的是与集团主要*前瞻性的思想方法有关,缺乏高度、没有胆识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何况无论是走向非洲还是推动数字印刷运用于图书短板制作在业内都属地位,都存在着或成功成为英雄或失败被舆论所指责的可能。凤凰的可贵在于*人的智慧与胆识。
  
  民营的雅昌公司同样如此。雅昌同样是以印刷起家,但他们在转型中着力提升企业的文化功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仅是认准选择了以“艺术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目标,更难能可贵的是围绕这个目标,锲而不舍地坚定前行,利用自身优势与美术家、艺术家结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合作群体。董事长万捷更是志在高远,盯上美国大都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希望通过与艺术类博物馆的合作进一步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与制作水准。
  
  总之,转型升级这项任务从提出到至现在已有数年,书刊印刷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正在全国9079家有着出版物印刷资质的企业内如火如荼地进行,发展之路尚在探索之中,这场革命也事关在这一领域工作的48.85万职工的命运,可以相信,所有的印刷人都会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继续阔步前行。
  
  (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
上一页  [1]  [2]

上一篇:印刷产业深化改革 绿色印刷大势所趋

下一篇:VOCs排污收费办法施行 各地个性化政策相继出台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