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已是我国制造业的重中之重
- 2015-01-22 12:01:492740
适应新常态 实现转型升级
几点思考与建议解决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要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唯有如此,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制造业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
1.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做好顶层设计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顶层设计、战略导向及政策支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战略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现在国家着手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当前又开展“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正是制造业各行业进行顶层设计的佳时机,要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优化调整好存量,并积极分析探寻新的增长点。比如,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样的要求为绿色建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一定是建材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在,就应该以更大的力度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把它作为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2.花大力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制造业尤其如此,要靠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提高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本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环节,可以为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出大的潜能。
同时,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数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如果企业以20倍市盈率发行股票,意味着需要用20年时间积累的资金可以通过上市一次性募集到位。企业上市后还可以进行再次融资,持续不断的融资就为企业大量的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提供了保障。企业通过上市公司的制度设计,如职工持股计划,股票选择权计划等来吸引和激励管理人员,可以稳定主要科研骨干,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另外,科技或高科技项目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化,实现科研与实业的有机转化。
(2)完善创新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要优化基础研究、应用、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结构,大力建设工业实验室,为产业发展培育大批重要的技术和科技人才。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多年来一直低于6%,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积累充足的原始创新成果储备,使投入所产生的知识有利于全社会的共享,增加技术扩散的可能性。在加大政府基础投入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重。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还要高水平引进来,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建设了一个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能够为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培育大批重要的技术和科技人才。
(3)完善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注重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以产学研用结合为抓手,完善科技投入和管理机制。科技发展到今天,几乎每一项产品都是一系列材料、设备、工艺和技术的系统集成,任何一项产品创新都不能脱离系统而存在,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提供产业支持政策的同时,要建立生产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实际用户相结合的产业联盟,早日攻克从原丝到规模化稳定生产到应用的国产化,涉及多个环节,这种产学研用各领域骨干单位联合起来的联盟形式就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4)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个性化新常态下,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制造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将会驱动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促使制造业服务化。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强调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生产流程都是基于同质化产品大规模生产而设定的,为此,要加快培育3D打印这样的新技术,既要大力发展3D打印装备产业本身,大力推广其应用,如陶瓷行业采用3D打印,就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又要大力开发适于增材制造的新材料。
3.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向外输出我制造业优势,为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化战略,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和各类“自贸区”战略的推进,为我国制造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创造了巨大空间。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涉及65个国家(含中国),总人口44亿,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分别占的62.5%和28.6%,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工业化、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紧密结合起来,拓展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空间,为我国制造业的产能转移和发展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一带一路”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建设,对于开创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合作、延长我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制造业缺乏,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开放性金融为手段,以制造业合作为重点,输出我国过剩而并不落后的制造业产能,以结构调整、产能转移互利双赢为目的,促进我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国家开发银行把服务“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业务的重中之重,先后与18个国家签订国家规划合作协议,助力“一带一路”,为产能转移、投资合作奠定扎实的合作基础和大量的储备项目。正是在国家开发银行中*贷款的支持下,华新在塔吉克斯坦建成了该国条年产1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我国产能转移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