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冬:从印刷厂到“红毯”的路有多长
- 2012-07-20 09:07:251664
一则启事
郭晓冬至今认为,1992年的那个下午是如此不可思议。在县里印刷厂当工人的他在车间里随手翻开一本《大众电影》杂志,上面登着一则北京电影学院夏令营的招生启事。不论在村里的宣传队,还是在印刷厂都称得上文艺骨干的郭晓冬觉得自己应该去北京看一看。但对世代务农的郭晓冬一家,500块报名费和来回路费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凑足路费,他将当初进印刷厂时东拼西凑的1100元风险抵押金,瞒着父母从厂里取出来,去了北京。
半个月的夏令营让来自沂蒙山区的小伙子看到了的广阔天地。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辞掉了村里人羡慕的县工厂的工作,揣着120元钱,和万千年轻人一道加入了“北漂”大军。
在1993年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失败后,郭晓冬开始去剧组跑龙套,到酒吧唱歌。不过,他似乎没有王宝强那样一朝成名的运气。苦的时候,一袋方便面要撑着吃三天。“看不到希望,或者说看得到方向,但不知道路在哪里,成天无头苍蝇似地乱飞乱撞。”
村里还有几个出来打拼的青年,因为没有出路都选择了回乡。郭晓冬很感谢父母。“或许是他们根本不懂吧,也因为我向来报喜不报忧。他们从来没有对我苛责什么,给了我大的鼓励。”
至今仍心有余悸的郭晓冬觉得那段经历和《钢的琴》中的主角下岗工人陈桂林很像。“我们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愿向现实低头。在排练时,我就觉得陈桂林就住在我的身体里,他在我的身体里慢慢地‘活’起来。”
一个广告
1996年,郭晓冬如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96级“明星班”,和赵薇、陈坤、黄晓明等成了同班同学。从此,命运向他打开了大门,但拮据的日子却仍未结束。
郭晓冬回忆,刚进大学时,因为自己囊中羞涩,很是自卑。平时同学们聚餐,自己都借故不去。大学四年他当过清洁工、雕刻工人、养虾人、服务员、邮递员、歌手、主持人。班主任崔新琴老师特别叮嘱班上的同学,要是有拍广告的活儿,一定捎上郭晓冬。
曾有一次,一家企业请班里赵薇在内的五个女孩儿拍广告。崔老师告诉对方,必须让郭晓冬参与。对方苦着脸表示根本不需要男演员。崔老师说,那就都不拍了吧。后,对方只得无奈答应。崔老师为了不让晓冬难堪,后还附上一个“苛刻”条件:不能让郭晓冬知道他是“搭顺风车”。后,那个广告播出的时候,郭晓冬的戏份全被剪掉,但大学四年他却丝毫不知其中隐情。郭晓冬说,“我很感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
2003年东京电影节上大红大紫的电影《暖》改变了郭晓冬的演艺生涯。在做客《鲁豫有约》时,他坦言看了这部由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剧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次或许真的能火。”
“这就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思想吧。我觉得没什么丢人。”郭晓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