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 多措并举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2022-11-29 14:11:281349
围绕“三大途径” 不断促进农民稳岗就业创业
创新实施“暖巢”行动,夯基础、建平台、优服务,多管齐下,大力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创业。
一是引导外出就业。出台了《朝天区稳定就业二十条措施》,成立区级国有人力资源公司,在各乡镇、村建立了劳务专业合作社(分社),成立跨省村级劳务专业合作社18个。通过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就业摸排、岗位推送、举办招聘会等举措,实施“自主行+专车送”用工输出7.41万人。
二是促进本地就业。主动与市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接,利用乡村居家富集人力资源和村集体闲置资产打造“居民工厂”,将工厂办到群众“家门口”,实现老百姓“出家门进厂门”。近年来,抓住东西部劳务协作机遇,先后在大滩镇自然村、羊木镇金顶村、两河口镇吉庆社区等乡镇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和就业帮扶基地,带动就近就业400余人。
三是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党政回引制和工作专班,全区12个乡镇全覆盖成立返创协会,对返创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区级部门+专家团队”联系机制。印发《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通过差异化小微企业扶持、返乡入乡创业奖补、人才引进激励、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和开展创业能力培训等举措,使返乡下乡创业如雨后春笋涌现。目前,全区现有6458名“归雁”返乡,建立创业实体5834个,“归雁经济”年产值超过6亿元,辐射带动就业3万余人。
稳固“三大支柱”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3+3”产业体系,突出抓好优质粮油生产,积极发展特色经作,大力发展绿色养殖,持续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
一是巩固“米袋子”。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3.5万亩,完成耕地障碍性修复7400亩;出台《广元市朝天区治理撂荒耕地七条措施(试行)》等系列措施,整治撂荒耕地9874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依托区级示范片、乡镇级示范带、村级示范点,成片成带建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8万余亩。今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44.4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0.7万亩,预计粮食产量12.31万吨,油料产量1.13万吨,同比增长1.3%、4.9%。
二是提升“菜篮子”。坚持“核桃产业提质增效、蔬菜产业巩固提升、食用菌产业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持续做大做强特色经作产业。今年夏季,罕见的高温使蔬菜价格“水涨船高”,甘蓝价格较去年翻了一番,线椒价格最高达7元每公斤。我区依托喀斯特地形,在极端干旱天气下依旧稳定增产,今年,蔬菜种植产量预计96万吨,总产值12亿元以上,种植户人均增收5500余元。核桃产量达到5.6万吨,连续十四年居全省县区首位,种植户人均核桃收入4000余元以上,经济作物成为全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三是稳住“肉盘子”。突破性发展肉牛羊产业,突出抓好生猪稳产保供、灰鸡保种选育。出台《广元市朝天区突破性发展肉牛羊产业十条措施(试行)》和生猪稳产保价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畜牧业发展。培育生猪规模养殖养殖场113户,肉牛羊养殖企业6家、新(改扩)建肉牛羊规模养殖场82家,土鸡养殖企业1家、养殖大户265户。年预计出栏生猪19万余头、肉羊9万余只、肉牛近1.1万头、土鸡660万只,养殖户年收入达20余万元。尤其是今年生猪价格持续回暖,普通生猪价格一度突破28元每公斤,特色黑猪价格高达34元每公斤。农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出栏黑猪5000余头,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群众50人就业。四川天冠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养殖的广元灰鸡,今年价格高达48元每公斤,已出售鸡苗50万羽、商品鸡12万只、鸡蛋80吨,总产值达1248万元以上。公司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免费向周边农户发放鸡苗,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包成鸡回收,既扩大了养殖规模,又带动了农户稳定增收。
突出“三大亮点” 推动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一是做靓乡村旅游品牌。深入贯彻落实四川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战略部署,全面打响“文旅兴区”攻坚战,持续擦亮“文旅”金字招牌。近年来,通过“旅游+”“+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基础设施和旅游产业持续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深度挖掘整理辖区内传统村落、特色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旅资源,大力实施“民宿+”、“农家乐+”工程,按照“一镇一韵,一村一品”思路,打造特色民居、精品民宿聚集片区,重点发展游客周边游、近郊游、乡村游、休闲游。全区建成准星级酒店、乡村酒店和农家乐437家,每日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解决从业人员5万余人。今年夏季的持续高温天气,使得曾家山避暑休闲异常火爆,前三季度全区共接待游客792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2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达30%。旺季期间,曾家山部分民宿酒店价格突破千元,但依然“一房难求”;李家镇永乐村53家农家乐每天接待游客1300人以上,全村仅食宿收入每天高达15万元,户均月收入达8万元以上。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借助“青山绿水”优势,搭乘旅游“快车”,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二是做实农产品加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持续做好“山货”文章,就地将“朝天造”农特产品如曾家山米珍、豆腐干、腊肉通过分选、包装等初加工,转化为旅游商品,产品供不应求。玉米棒子、甘蓝、新鲜土豆等就地被旅客购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种植大户年收入高达20万元。今年新引进甜瓜、夏季草莓在曾家山试种成功,成熟季正值避暑旅游的高峰期,不仅填补了夏、秋草莓市场的空缺,也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多元化。老林村草莓种植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周边群众100余人就业。持续加强七盘关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调味品加工、蔬菜食用菌加工、核桃加工、粮油加工四大组团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区引进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22家,其中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14家,建成核桃初加工场所111个,食用菌初加工场所4处,冷库22座。今年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预计达33亿元,带动就业1100余人。
三是做强品牌营销。持续推进品牌创建,让品种优、质量好的农产品真正“走出大山”“走进城市”。今年,出台了《朝天区品牌工作发展实施意见》,每年安排一定的奖补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品牌建设。兑现2021年新认证“三品一标”和新晋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补资金40.2万元,预计2022年奖补资金157.4万元。目前,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42个,“朝天核桃”“曾家山蔬菜”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持续推进“互联网+”和农村信息化,培育电商企业20余家,发展网上销售企业10家、个体网站经营户120余家,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直接带动4800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积极引导各类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基地、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直供关系,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难题,今年农产品销售额预计28亿元,其中直供销售占比达80%以上。
强化“三大保障” 提升农村特殊群体收入水平
一是就业为先。针对脱贫劳动力、大龄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按需定员、总量控制”的原则,科学开发、统筹使用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2400余个。同时,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选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农村低收入户等重点人群参与项目建设,今年,共计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550万元,吸纳群众就业460余人。
二是产业为基。持续巩固提升脱贫产业,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从中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5000余万元用于脱贫产业发展。制定《朝天区脱贫户、监测户中低收入家庭产业发展到户资金使用方案》,鼓励2021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0元、2022年预计人均纯收入难以达8000元的脱贫户、监测户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农户,积极发展适合本地、投入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色产业,不断提升脱贫户及监测户造血能力。规范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今年全区预计新增经营性收入320万元,其中示范村预计比2021年增长20%以上。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带动脱贫户2341户、脱贫人口6091人,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是兜底为要。全面兑现各项惠农政策,严格落实低保、贫困户、五保户、残疾、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补助政策,始终坚持“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养尽养”的原则,着力在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强化管理、沟通协商、监督检查等方面下功夫,特殊人群幸福指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