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报条码印刷品抽检结果:不合格检出率为31%
- 2017-09-26 09:09:441109
日前,山西省通报了商品条码符号印制品等10种消费品的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其中条码印刷品的不合格检出率为31%。
作为产品的“身份证”,条码的不合格可能引起扫描设备对条码读取不准确或无法识别,而印制的缺陷,则反映出部分印刷企业对条码印刷质量的忽视。
质检总局称,山西此次检查主要针对商品条码符号印制品的符号等级、译码数据、缺陷度等13项进行了检验。经检验,条码不合格项目为符号等级、空白区尺寸、不能译码、条高等。山西省表示,条码印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印刷企业条码设计不合理,忽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对条码空白区宽度的要求。
条码的印刷质量差错会直接导致商品扫描时的错误读取,对商品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山西省提到的符号等级不合格问题,可引起条码扫描设备对该条码拒读,从而减慢数据输入速度,降低工作效率,也可引起条码扫描设备对该条码误读,造成管理系统混乱,甚至会因计价错误给商家或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随着零售业和消费市场份额的急剧增长,商品的条码印刷业务量也迅速提升。商品条码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将其制成条码标签附在商品上。作为商品的标识,这些宽度不等的黑条和白格在商品的流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条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生产起止地点、类别等重要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将其称为商品的“身份证”并不为过。
试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身份证出现印刷差错,这将为个人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影响与不便,甚至会寸步难行。在世界范围内,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像一条条经济信息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条码作为商品的“身份证”,是其在流通的“标准语言”,如果商品的“标准语言”说不清楚,那其又如何在世界舞台“发声”呢?因此笔者认为,条码印刷品的生产需慎之又慎,不能儿戏。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条码扫描技术*地提高了物流、仓储的工作效率。据统计,*范围内,每天运用条码扫描的次数已超过上亿次。结合如上新闻,如果粘贴着这些不合格条码的商品在市场大量流通,将会为每天的条码扫描带来巨大影响,降低商品流通的效率与速度。
印刷企业作为生产条码的终端环节,有着重要的把关作用。条码的不合格,并不是简单的印刷质量问题,而将直接影响到条码所对应商品的流通效率。因此,对于印刷商品条码的企业来说,更应该提高警惕,以过硬的技术和放心的品质提升印刷企业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