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数与网”的时代 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融合发展

2015-09-25 09:09:25747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作者:蒲公英
  导读:作为以技术为依托,并且贯穿整个出版流程的数字出版,其内容的生产与技术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需要进行深度融合。两者之间的融合博弈促使这种新型业态蓬勃发展,促使两种不同属性和类别的机构合作与对话。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出版业走过了“铅与火”“光与电”的岁月,迎来了“数与网”的时代。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是人文思维与科技思维的融合。内容生产者需要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以此作为创意生产的基础。技术实施者则要将精神文化属性的内容转化为数字产品,在不同的数字终端上呈现。
  
  日前,国家*发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居*二,融合发展提速明显。
  
  作为以技术为依托,并且贯穿整个出版流程的数字出版,其内容的生产与技术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需要进行深度融合。两者之间的融合博弈促使这种新型业态蓬勃发展,促使两种不同属性和类别的机构合作与对话。
  
  内容生产方:
  
  内容需深度融合技术
  
  目前从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的机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类是传统出版单位,他们通常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内容生产者;第二类是从传统出版单位裂变出来的数字出版机构,如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隶属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他们承担母体业务转型的任务;第三类是从事数字内容资源集成的民营数字出版公司,如北京龙源创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传统出版单位在开辟数字出版业务时,常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内容优势作为数字战略的立足点。如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系列颇具影响,该社在进行数字产品开发时,将其内容碎片化整合,形成学术数据库。作为早尝试数字出版转型的学术出版单位之一,该社推出的列国志数据库荣获“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品牌”称号,社长助理兼信息化与数字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谢炜获得过“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新锐人物”称号。
  
  谢炜:“新技术孕育出版的新业态,科技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推动了出版业传播方式的重构和生产模式的革新。但无论载体怎样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硬道理。而作为拥有强大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单位,只有将内容进行充分开发利用,才能让自己真正强大并立于不败之地。”
  
  出版单位要想真正做到“内容为王”,仅有资源远远不够,还需要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谢炜提出的建议是,其一要进行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对内容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提供方式、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其二,要培养一支能够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个领域左右兼顾,甚至左右逢源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其三,对内容进行知识关联、语义挖掘、数据分析,建设知识组织体系,以用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其对信息处理和知识获取的现实需求。
  
  技术开发方:
  
  没有内容,技术是“无根之水”
  
  与上述专门从事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集成的机构不同,苏州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数字出版技术研发的企业。由该公司研发的“梦想编辑器”,是一款数字出版产品的编辑制作工具,该工具能让编辑快速便捷地将已有的纸质图书转化为数字读物。
  
  “没有技术的内容,是难以产生大价值的,而没有内容的技术则是无根之水。”该公司总裁周志颖如是说。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数字出版比作孩子,那么数字出版技术就是教育和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教育和爱是让他能够成长得更好的关键因素。
  
  对于当下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周志颖认为:“正常情况下,技术是服务于内容的。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又往往是内容的。”硬件技术的每一次成熟,都有可能导致与该硬件特性相关的内容广泛地发生变化。以平板电脑为例,随着触摸屏技术的逐渐成熟,电子图书或者基于触摸技术的游戏就慢慢地成为一种新的内容展现出来。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理论,即媒介类型决定信息的类型与信息的深度。载体与内容不可分割,而载体的形式决定信息的呈现方式,辞约义丰的《论语》诞生于简牍时代,纸张普及后才有了话本小说。与纸质出版物不同,数字出版技术使得数字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1]  [2]  下一页

上一篇:北京首征VOCs排污费 印刷一年收费多超2亿

下一篇:三无产品受普查 吸管衣装“检点”让人心安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