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网”的时代 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融合发展
- 2015-09-25 09:09:257477
专家观点:
合作才是发展之道
不管是“内容为王论”的坚守者,还是“技术论”的倡导者,双方对于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倒是有共识。
“在新常态下发展数字出版,必须坚持以内容为本、技术为用,内容为体、技术为翼,两者共同构成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谢炜坦言。
“数字出版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出版内容的深度融合,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周志颖如是说。
对于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北京印刷学院教授陈丹有着更为深刻地认识。她表示:“*的技术,是支持内容生产的手段和工具,可使内容的生产更加简捷,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内容也更容易送达不同的受众。对于出版产业而言,内容是根本,的内容永远是决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技术只是一种*生产力,它决定着内容生产的方向、结构和水平,它既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促进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内容与技术融合,是通过借助新的技术传播优势,在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更好地坚持“内容为王”,通过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针对当下内容生产者与技术研发者之间的博弈,陈丹说出她考察整个产业链后的研究心得:“传统出版单位只有与技术商合作,充分利用*的技术,才能更加注重内容的品质、更加强调传播的快捷精简、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信息产品,才能保持和增强在信息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达到推进融合发展的目的。”
未来的数字出版需要产业间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充分运用*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丰富和优化内容呈现,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不断完善用户体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有出色的数字出版物,内容和技术缺一不可。
技术长新,出版长兴
出版是知识的积累、智慧的沉淀、文化的传承,出版的人文属性并非与科技发展相悖。从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技术和载体的每一次创新,都会成就出版的飞跃。从结绳而治到甲骨卜辞、钟鼎铭文,从简牍、缣帛到纸书,从手工抄写到雕版印刷,从活字印刷到套版印刷,从铅字排印到激光照排,无一不是技术和载体的创新。它们推动着出版业的变革与发展,并将出版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一部出版发展史,俨然也是一部出版技术变革史。
当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出版由印刷复制时代迈向数字网络时代。但数字出版的前路一片未知,程途更是曲折难行,出版人是否应该因此而怀疑或放弃对它的探求呢?历史的经验表明,技术由兴起过渡到成熟,是时光漫长的渐变过程。数字出版的发展成熟也必然是渐变式的,许多尝试都只是过渡。但唯有尝试,才有可能走向成熟。
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无论站在何种角度、何方立场来发表见解,都能达成一致共识:内容与技术必须融合。
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不是两者简单相加。纸质的内容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后,搬到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上,绝非都是好的数字出版产品。融合必须是利用*的技术优化出版流程,提升内容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时效,实现内容与技术的相互支撑、内容与渠道的有机结合,使数字出版产品立体化传播、多样化呈现、多渠道推送。
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也绝非哪一方能够独揽。传统的出版人多为文科专业出身,跨过专业领域去研发技术,显然不符合现实。技术研发商向内容生产领域开疆拓土,不顾版权而恣意践踏,对数字出版的良性发展也绝非有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内容生产者选择与*技术研发商平等合作才是可行之道。
内容与技术的融合,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消费人群已经出现,随着数字原住民的长大,未来的数字化消费群体还会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而生产数字出版物的复合型人才却较为缺乏。出版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业界和学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培养横跨文理分界线的数字出版、数字传播人才。
纸媒式微,传播还要继续,理想还需前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生存还是毁灭?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方是长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