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来讲故事 包装是一件完整的事
- 2015-09-24 17:09:058622
星巴克的包装故事
曾有国外的名人说,现今社会的每个人都是通过情感交流在做生意。因此,对于企业家来说,讲述令人信服的故事是促成生意的好方式。掌握故事力,就能提升竞争力。
星巴克讲故事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有着“第三空间”之称的星巴克以情感来联接顾客,这是星巴克价值观的真正主张。但是这一理念又如此微妙,微妙到了许多商人都无法复制。
体验究竟是什么?一种说法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
年深日久,星巴克逐渐成为都市里具有小布尔乔亚情结者的集散地,一杯咖啡、一台电脑、一本书,在惬意的环境中可以打发一天的时光,也能点燃人类微妙的情感。有人说,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中,有一半是消费者在为内心虚幻的感受埋单。
那么,这种美好的感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故事从闻香开始,在奇妙的感受中,人们发现品评咖啡还有那么多学问,顾客与星巴克之间,意义便不止于咖啡了。
为什么两瓶外观相似的葡萄酒,可以在价格上拉开那么大的距离?星巴克的咖啡跟其他的咖啡,又有什么区别呢?在饮料行业,产品的同质化是一件普遍的事。葡萄酒行业已经形成一套标准的规程,产地、酿造过程、历史、风味,甚至与怎样的食物搭配都决定着品牌的内涵,乃至于价格,哪怕是相邻的葡萄酒庄园,这些故事的元素不同,价格也不同。
星巴克咖啡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霍华德·舒尔茨决定,将葡萄酒的品鉴方式运用到咖啡中,并且把这个战略称为“地理即风味”。
由于色彩是人们识别物体的反应,星巴克给予三种烘焙深度不同的色系,以此作为口味传达的要素。“地理即风味”的特点依旧保留,但作为次一级的传达元素,通过同色系的地域特征图片来展示,同时也加入一些功能性的图片,比如中度烘焙的早餐综合咖啡的图片为一间屋子,但所有的包装中继续保留对地域、功能以及口味的描述。如同不同酒精含量的酒类饮品拥有不同的消费人群,星巴克的这一包装方法帮助顾客开启了一条更为简单的口味识别路径。
拿起包装,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咖啡的故事?
包装讲故事,故事内容是灌装
星巴克的包装故事,在灌装风格上体现的。
今年,美国星巴克公司与三得利食品公司发售了共同开发的瓶状罐装咖啡。星巴克咖啡以瓶状罐装的形式销售在日本尚属。如果你现在去日本旅行,也许可以在便利店的货柜上看到一款名为星巴克黑咖啡的灌装饮料。它不是什么冒牌货,而是星巴克日本和本土企业三得利(Suntory)的一款合作新品。
瓶状罐因携带方便而广受好评,市场需求正在增加。其他的罐装咖啡生产商也计画推出新产品,竞争或将进一步激化。我们发现黑咖啡在日本的销售激增,消费者在除咖啡店以外的很多场所都在享用它。星巴克即食饮料部的StephanieChoi说道。于是,这款基于对日本市场分析得出的产品也自然在日本市场限定销售。
而为了保证风味上的美味。这款即饮饮料的包装使用了铝质瓶。以相对低的成本整合更多的本地资源,并且将销售的外延伸展到咖啡馆之外,这似乎是星巴克在和本地企业合作之后,所能获得的好处。当然,从消费者的角度,倒也会有点担心产品的品质是否会有所下降。
包装讲故事,听故事的国外友人
星巴克的咖啡杯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咖啡在中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国人与外国人眼中,对咖啡又有着什么样不同的看法呢?本文讲的是一位外国友人眼中的‘中国咖啡’,这个也许是个新颖有趣的角度。
当熟悉的美人鱼标志映入眼帘时,我不禁心潮澎湃,然而,我也知道这些咖啡店的主要目标受众并不是像我这样的外国人。事实上,中国的咖啡市场面对的是年轻人和生活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尽管中国人平均每年喝四杯咖啡,在每天喝四杯咖啡的美国人面前可谓相形见绌,但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样的客户群也很可观。
星巴克的成功却不能完全归于西方的影响,根据当地不同文化进行业务调整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反观美国,我们喜欢外带咖啡,但中国的星巴克店却是一个神圣之地,就像在工作、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
中国顾客走进星巴克是为了享受咖啡,放松一下,或者随意坐在沙发上,和朋友聊天。换句话说,中国的星巴克更像是一个终点站,而非沿途停靠的驿站。
回归故事回到开头的故事,我还没有意识到如此错综复杂的文化,只是简单地走进一家星巴克,寻找我爱的冰拿铁。这时,一个绿色杯子的图案映入我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