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中小企业需理性转型 找寻适合自身发展之路

2015-02-11 15:02:371861
来源:互联网
      导读:“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这句老生常谈的言论,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决策上。随着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用工成本持续上涨,中小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生存愈发艰难,因此,找寻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随着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用工成本持续上涨,中小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生存愈发艰难,如何寻找到生存的"狭地",是业界近年来一直思考的课题,并因之展开了多种探索和实践。

      新常态下,转型其实不易

      在1月20日于江苏无锡举行的首届长三角中小企业创新转型高峰论坛上,农业银行经济学家向松祚对当天刚刚发布的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天公布的GDP增速7.4%的数据掩盖了许多问题,必须坦率地承认,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遇到了的困难”。

      根据中国*研究员徐逢贤2014年中旬提供的数据,长三角经济区201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2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0%,而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

      正因如此,向松祚认为,探讨长三角中小企业的转型至关重要。然而,油价的下跌、货币政策的两极化和欧元区的危机再现等趋势,都可能会在2015年或2016年引发区域性乃至范围的金融危机,势必拖累中国整体经济从而影响到长三角经济的发展。

      另外,向松祚参与调研的报告显示,江苏不少城市的2014年经济增速其实还不到5%,山西太原2014年的经济增长数据相对诚实,只有3%。

      “我之前去台州、温州转了一大圈,温州当地的企业家讲,说得一点,温州80%的企业都要完蛋。从银行的数据看起来确实如此。”向松祚称,就银行的不良贷款而言,浙江这几年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是高的,而温州又是浙江中的高。他说,“很多人认为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被大大低估了,在这个大大低估的背景下,整个浙江和温州的不良贷款还在快速上升。”

      “坦率地讲,我们现在并没有找到一个创新转型的真正路子。”他认为,转型升级和创新更多的还是企业主挂在嘴边的好听之语而已,不少人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并不想转变,仍然怀着侥幸心理希望用传统的方式继续做。

      对于企业的未来之路,向松祚建议,应该要学习日本和德国的做小做精。然而,他表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复制,中国正在力推的“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也并不是复制美国或日本当年的模式,中国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

      摆正姿态 合理定位

      1.甘心做好“配角”


      市场经济就像一个完整的戏曲剧本,既要有主角,也少不了跑龙套的配角,大、中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角”,而小型、微型企业则是跑龙套的“配角”。印刷产业发展初期,企业一般追求的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这是由于产业发展初期,竞争者较少,同行之间的合作意愿和能力也不强的缘故,因此逐步形成各自为阵的格局。

      但是由于经营理念、经营手段、客户资源等差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差距显现出来。一批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开始了设备、技术、厂房的更新,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年销售规模达到中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水平。而大部分企业的年销售额则未突破1000万元。

      2.大限度一展所长

      戏曲剧本中花旦有文武之分,如果让文旦去演武旦,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让武旦去演文旦,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也是一样。一个精明的经营者,要像剧团导演对各演员特长了如指掌那般,充分了解所经营企业的长板与短板,从而扬长避短,让企业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3.规避设备投资风险

      经营企业忌讳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回收周期过长,尤其是设备类固定资产,如果其无形折旧周期过短,就可能出现设备才使用了几年,投资还未回收,就由于无法适合市场的需求而过早进入淘汰期的现象。小型、微型企业经不起这种折腾,往往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未来要学日德做小做精

      在与“麻烦、风险、危机”相伴的新常态中,中小企业该如何突破?

      2014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的第二点明确提出,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点的核心即服务业、教育、医疗、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业。

      然而,向松祚表示,上述这些行业都需要相当长的培育时间。因此,新常态下的转型极为痛苦,不少企业将会不可避免地或被迫地破产、关闭或兼并重组。这都需要中小企业做好准备。

      他建议,中小企业家在转型中应该在四个“新”——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中找到各自的定位和立足点。

      据向松祚称,日本经济在60年代后期也经历过艰难的转型历程,他们当年找到了四个字:“轻、薄、短、小。”因此日本所有的产品都符合这四个特点。中国的四个“新”与日本的四个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切都是为了降低生产的成本、产品使用的成本、能源的消耗以及原材料的消耗等。

      “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要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精细化的商业模式。”向松祚建议,未来的企业应该学习日本的“轻、薄、短、小”,学习德国的“精益求精”,努力做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

      然而,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复制。新常态下的大转折不可能轻易完成,更何况中国经济至今尚未找到一个真正的抓手,还没有找到日本人当年找出的“轻、薄、短、小”那样的抓手,因此还要继续探索。

      

      

上一篇:因数字技术而生的数字出版 日渐看重内容版权

下一篇:热收缩包装机环保优势助力小包装受宠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