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印刷循环节 只此一份的动与静
- 2015-01-14 14:01:394137
个性的形象与断片
这个时代不谈个性,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只是个性的大批量出现,让个性又再次成为了共性。如果说个性是一种人“存在”的证明与复兴,那么为批量式的“个性化”服务,便是一种便于管理的让个性共性的手腕。
就像因着汤汁的料可口而大量加料一般,过犹不及。
对这种现象,邮票印制也是踌躇不已。选择个性批量还是共性批量?事实上,往昔盗版的猖獗和后来互联网的崛起,也没有带给邮票印制模式以这样巨大的伤害,反而是新兴的数据爆炸与个性化市场诉求的普遍接受,给了邮票一刀又一刀。
当年,44美分足以让美国邮件汇往世界各地,尽管这一份工作让美国邮局负债累累,但是仍因其有足够拉动邮票利润的空间而让他们奋斗不已。而现今,“微利”与“个印”充斥与耳,个性被十足地彰显了:在言语信息表达更多地通过电子信息工具表达的今天,邮票个印确是一条可遁之路----小批量、快速的邮印方式能灵活地应对邮票的市场需求当一条路成为的路,我们关注邮票何以为邮票?是为收藏还是为使用?只此一份的含义在哪里?
邮票何以名为邮票?全是料,没有汤只是断章取义。做个印邮票是死胡同,不做也已经没有了回头的路,邮票印刷似陷入了死胡同,带着一款又一款邮票印刷持续收官。
邮票存活的灵魂与锁扣
打破已有的构架谈何容易,然而勘探邮票的神髓却未尝不可。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今邮票发行的采购者,中老年人占了的大多数。无论是融合当地文化特色的邮票个印,譬如杭州西湖十景,抑或代表新兴年华的生肖邮票,清晨排队守候的始终多是年长者。
几十年后,白发长队不在,那几十年前为何风靡不止?
信件的衰弱无可避免地影响着邮票印刷的兴衰。信件逐邮票而安,邮戳一上,言语与念想仿佛都像盖章通过般安心。然而,这份安心是伊始而不是邮票的结束。随着邮件的寄出与收件它真正的具备了意义,销票相比新票更具有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究其新不如旧的原因之一,邮票的个印填补了历史的白页。整个过程经历了时间,所以人们期待;承载了历史,所以人们认可;耐住了磨损,所以弥足珍贵。
与今时成套出版的邮票不同,彼时的邮票印刷用来寄件,是动的;现今的邮票只做收藏,是静的。
诚然,我们认同邮票印刷的价值直接而显而易见地被邮票的主题所左右。民众通过收藏参与主题的“筛选”让邮票追寻主题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带给企业一种对“完整一套”的市场需求。可不流通的完整,远远不会再现当初因为流通而残缺的珍贵。很多时候我们将邮票的衰落归于网络的死循环,“完整一套”的需求却用他的方式紧紧攥住邮票印刷的后一口气在手中。
邮票静止一帧,千帧可印世界
在现在的时代找寻过往的真挚与感动是难的,就像是要求科技的社会退回原始社会般引来诸多不愿。我们常说守住那一份真固然不假,但我们也记得雕版、丝网,一类又一类的印刷工艺在洪流地冲刷中被搁入浅滩,难以再和着历史继续前行。守住真也并非是不去改变,固步自封也只会使得业内沉浸在过去的美好中难再前行。
寻求过往的现今求存方式,便成为了业内常谈的话题。
如上文所言,既然已经早就了现今邮票的静的状态,再回过头去想让现在的静符合过去动的渠道显然不甚可能。过往邮票像是动态画中的一个帧,数以万计地组合起来构成过往的社会与历史的价值。时过境迁,寻找一条让现代邮票生产经营模式动起来的远比探讨生产何种类型的邮票更有意义,毕竟覆水难收,死水难全,源头活水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