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以及意识限制按需出版行业的发展
- 2013-11-04 10:11:03836
据统计,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全国各发行机构年纯销售额从2005年的403.95亿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693.59亿元,而累积的库存则从482.92亿元飞涨到884.05亿元。可见,库存的增长远远高于销售额的增长,库存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大阻碍。
库存的压力迫使整个行业开始正视传统出版方式的弊端。在传统出版的销售环节,出版社与书店的关系是,书店卖不出去的图书退回到出版社,由出版社埋单,如此,库存的压力就全部落在了出版社的肩上。此外,出版社对每种图书的市场预测也不一定准确,有时盲目的加印和铺货也会造成库存的积压。
按需出版以电子化库存替代图书的实物库存,从根本上解决了图书库存积压的问题,实现先销售后印刷,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印制图书,有效地避免了出版的盲目性,降低库存甚至可以做到零库存。以笔者所在的企业管理出版社为例,近几年图书库存居高不下,2010~2012年,库存量与总印量比例分别为24%、30%、28%。2013年开始,我社逐步从传统出版方式向按需出版方式转变,在印制图书前先向销售终端征订,以此数据作为参考安排印刷,如此大大减少了库存的积压。截至2013年9月,本年度库存量控制在图书总印量的13%,节约了资源,有效控制了成本。
所以杜对于传统的印刷方式而言,按需出版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填补了不足,并与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密切相关,整合了出版的编、印、发各个环节,开辟了出版业的新领域。
国外的按需出版发展较早,并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大的发行商英格拉姆(Ingram)旗下的LightningSource(LSI)公司、世界大的出版集团贝塔斯Bertelsmann旗下的OffsetPaperBackMfrsOffset公司、美国数字印刷商Vestcom公司等,其主要特点是:服务对象是出版商和发行商,实现图书先订购,后制作。还有Xlibris、IUniverse、Authorhouse、Lulu、Infinity等,这些公司从业人员多来自出版社、印刷及设计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作者,收入主要来自作者,来自市场销售的收入大约占总收入的20%~30%左右。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按需出版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台湾地区的按需出版占总出版量的15%左右,规模越来越大。中国大陆的按需出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先引进,经过多年发展和开拓,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仍处于成*。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按需出版行业的缺点不断显现。
性价比不高
资金投入与成本回收不成正比——数字印刷设备价格昂贵、先期投入大、后期维护费用也很高——按需出版的印刷成本高于传统胶印。虽然很多大型出版社能够负担这样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按需出版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需求没有形成规模,一般只用于短版书和断版书的出版,因此,要想实现经济效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很多出版社还在持观望态度。
印刷效果不如传统印刷——当下,按需印刷的图书在色彩效果、开本种类、装订方式等方面都不如传统印刷。对于画册、异型本图书、超薄或超厚等要求较为个性化的图书来讲,目前的数字印刷设备还不能达到很好的印刷效果。
纸质图书转换成数字格式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数字化是按需出版的先决条件,新出版的图书可以通过排版直接存储为可用于按需出版的数字格式,但将已经出版的图书重新转换成数字格式是个很大的工程,需要专门的人力物力支持。所以,图书数字化也是限制出版社实现按需出版的问题之一。
企业肯定程度不够
实现图书的按需出版首先需要作者授权同意将作品转化成数字格式存入出版社数据库,但很多作者对盗版问题心存顾虑,不愿意将作品以电子方式授权给出版社。可以说,我国图书盗版问题屡禁不止、屡查不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按需出版的发展。另外,很多作者的著作虽有文化价值,但市场价值有限或者受众面窄,考虑到盈亏问题,出版社不能为其出资出版,一般情况下作者会选择自费出版。这类图书印量小适合按需出版方式,但很多作者认为只有卖不出去的图书才选择按需出版,从而对按需出版有所抗拒。所以,在我国发展按需出版,首先要转变作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