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易物促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 2013-08-26 09:08:051187
随手丢弃的废弃农药包装正成为农村重要的污染源之一。难以降解的塑料包装会造成白色污染,而包装上的残留农药不仅直接污染土壤、水体和农产品,还会对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早在2009年,涪城区就开始建立废弃农药包装收集系统,但效果未达预期。今年,涪城区改进做法,通过以物易物培养农民环保意识、鼓励农民采用非化学防治技术等措施,结合硬件收集系统,逐步管住蔓延在农村的这一“隐性污染源”。
废弃农药包装投放池“吃不饱”
自2009年起,涪城区共在8个试点村建立了171个有毒有害垃圾投放池,专门用于收集废弃的农药化肥包装,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但运行4年来,收效不高。
在石洞乡观音碑村,记者在田边看到一个*的投放池。用水泥砌成的投放池高约1米,为了防止有害物质泄漏,池底部也铺了水泥。但偌大的投放池内塑料瓶子和包装袋并不多,刚刚铺满底部。而沿田边小路约200米处,路边就丢弃着几个玻璃的农药瓶。“主要是因为缺少环保意识,大家没有收集并集中处置的习惯。”涪城区*局长田平说。据估算,通过*的投放池,涪城区近年来累积收集处理农药废弃包装近2吨,约占8个试点村产生的废弃包装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部分仍然是被村民随手丢弃,散落在田间地头。“有收集的硬件设施,还需要从意识上加强教育,‘软硬结合’才能真正见效。”田平说。
以物易物培养村民环保意识
为增强村民环保意识,2013年7月,涪城区*推出了以物易物的激励办法。戴家林村试点,花费5175元购置了1725包肥皂,按照10个废弃农药瓶换1包肥皂的比例,向村民“收购”废弃农药包装。
可以“废物利用”,废弃农药包装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多的一天兑换出500包肥皂,该村收集起来的废弃农药包装已堆满一间仓库。“现在我们村已找不到丢弃的农药瓶了,连周边几个村的农药瓶也被送来了。”戴家林村村主任谢定旭说。
虽然见到成效,但以物易物方法也有局限性,主要在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据估计每亩耕地一年约产生30个废弃的农药包装,需要3包肥皂约9元钱来置换,由此估算,如果推广这种做法,涪城区15万亩耕地一年就需要投入135万元。“这种做法只能小规模试点,但我们希望借此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鼓励村民形成良好的农药使用习惯,从而更好地与收集系统进行对接。”涪城区*副局长张华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