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按需印刷亟需装备全套的互相兼容操作系统
- 2013-08-15 08:08:46948
*,按需印刷系统需要采用数字印刷设备、印后胶装订设备及与以上生产方式相配套的纸张、墨水等耗材。然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设备或耗材供应商并不具备全套装备制造的能力,这时将以上各关键部位整合成一个互相兼容并有效运作的完整系统就成为摆在设备集成商面前的一个课题。
在按需印刷业内,大恒数码是2011年江苏凤凰POD按需出版设备系统集成的供应商、2012年北方地区首套POD生产线的拥有者,既有上游设备系统集成经验,又有POD数码印刷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上下游通吃的大恒数码对于按需印刷的设备集成有着值得行业借鉴的经验。总经理李俊杰表示,当前POD生产系统有3个要素值得关注——工作流、系统稳定性及人才。以上3个要素对于印刷企业影响巨大,是区别于传统印刷胶印机和生产方式大的部分。
工作流发展瓶颈
工作流简而言之就是将各硬件衔接在一起的软件系统,唯有应用好工作流软件才能发挥出数字印刷设备本身快速、个性化的生产性能。李俊杰认为,即使是目前业内聚焦度极高的柯达、惠普、佳能等数字印刷机制造厂商,工作流都是困扰它们的难题。据介绍,目前市面上的工作流产品分为两个阵营,即阵营与民族阵营。阵营中文件格式以PDF、GDF为主,民族阵营则以方正为首,主要核心能力是在原有市场基础上利用出版软件和数字印刷设备为出版社及印刷厂做数字与传统的对接。
然而随着按需印刷这种新型业态的发展,其特有的生产方式令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慢慢脱离以往赖以生存的国产排版软件,将目光投向通用的PDF软件。这令人们在关注按需印刷生产中的硬件设备的同时,开始关注软件。
如何令对接更加无缝?李俊杰将按需印刷中印前、印刷、印后整个设备系统中各个环节的集成比做一场战争。如果说传统印刷方式犹如古代战争,以战争中双方所持有的武器装备及士兵数量决定胜负的话,那么数字印刷则更像是一场现代战,拼的不是单个设备的效能,而是整个系统效能。而且在这个生产系统中,并不以单个设备效能的累加决定胜负,相反则遵循木桶原则,整个系统中产能低的部分决定着整个系统效能值。举例来说,就是不能光关注印刷机,甚至要考虑后道中的裁切设备。
因此,在购置按需印刷生产系统时,并不是买到贵的设备就一定会得到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会造成过度投资,以致财务压力过大。购置设备时要谨记——理性投资。
稳定性成败关键
时效性是按需印刷的生命线,以往传统印刷方式下长时间交货的状况,如若发生在强调个性化、数字化的按需印刷身上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要保证时效性,就要求按需印刷企业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及生产,而快速的前提必须是生产系统的稳定。“稳定及快速反应是POD生产中比产能更重要的事情。”李俊杰说。
如何保证生产稳定是目前探索按需印刷的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看,首要的抉择是——数码印刷机与后道装订是选用全连线还是离线。有两个经典案例——江苏凤凰POD系统采用的是印刷与后道连线的模式,一条龙直接生产;大恒数码采用的是近线方式,后道装订设备近距离配合数码印刷机生产,但并不完全连线。纵观二者,价格相当,不分伯仲,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则各有利弊。虽然全自动化的连线系统看起来更炫、效率更高,然而一旦某一环节发生故障,就需要全线停机修理。因此在时效性和稳定性方面,近线方式似乎略胜*。
李俊杰说,连线情况下整个系统的稳定指数是所有设备稳定指数相乘,而近线系统不会因为某一环节停机而造成整个系统瘫痪,并行工作情况下的稳定指数是系统每部分相加。
人才易被忽视
“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操作者是生产线的一部分,还是生产线是人的一部分?”当李俊杰向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着实令记者吃惊,这是以往在谈论按需印刷时从未被提及的一个话题。他继续说:“人才必须提到与设备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我们对此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几乎被所有人忽视的问题,以往几乎所有的老板、投资人都将眼睛盯在硬件、软件、材料上,却忽视了人这个生产线上重要的环节。相信即使是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艺标准、同样的生产线,不同的人生产出的产品都是不同的。人的素质是整个系统中的隐性要素,需要通过*操作摸索实践和培养,其实是生产线集成中很重要的部分。”
李俊杰说,关于按需印刷操作人才的培养做法,每个企业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不能照搬国外成功案例。当下,我国有很多企业反复去按需印刷发展较好的欧美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考察观摩、参观学习,然而客观规律显示,照搬的结果往往是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唯有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依靠创新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才更加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