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业基础薄弱发展存隐忧
- 2013-07-08 15:07:35955
“3D打印只是噱头,如果真的能颠覆产业,那我的‘郭’字倒过来写。”制造业大佬、中国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近日在媒体上公开唱衰3D打印,给当前广受追捧的3D打印泼了一盆凉水。
郭台铭唱衰3D打印的一个理由是“这项技术无法大量生产用在商业用途,不具有商业价值”。他依照他们公司3D打印仍未实现盈利,做出这样的判断。郭台铭以3D打印制造的手机为例,说明3D打印的产品只能看不能用,因为这些产品上不能加上电子元器件,无法为电子产品量产。即使不生产电子产品,但受材料的限制,可以生产的其他产品也很少,“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无法量产,而且一摔就碎。”
的3D打印公司Stratasys创始人斯科特.克伦普就郭台铭的说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3D打印的确更适合一些小规模制造,尤其是的定制化产品,比如汽车零部件制造。虽然现在主要材料还是塑料,但未来金属材料肯定会被运用到3D打印中来。”
书《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的作者胡迪.利普森(HodLips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D打印适合的是订制化、小批量的精细产品,例如牙套、助听器这类个人特性很强的东西。富士康的产品恰好相反,数以亿计的量产化商品,它们形状简单,甚至需要越一致越好,避免妨碍某些功能的运作,其实真的是不适合3D打印。助听器制造商恐怕会感到很大威胁,小型制造商尤其是用CMC(塑胶射出模)的加工生产商也会有危险。
可见,3D打印的量产化,商业化的范围真的很有限,并不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划上等号,而且就我国现在的发展形式,不免让人只有形式的担心。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我国多个地方纷纷建立起了3D打印项目,但是在很多技术以及设备上我们还是依赖于外国进口。
增材制造战略咨询研究组组长李培根介绍,与国外相比,我国在3D打印的理论研究上有一定差距。此外,我国在3D打印材料方面研究薄弱,而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3D打印装备整体性能较差,大部分的3D打印工艺装备还处于低端水平。“因此希望政府采取专项推进和机制创新,将广泛的社会资源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典型的工程应用,带动3D打印技术的发展,造就一批服务于新兴产业的制造工程师,提升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水平。”李培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