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按需出版需要用*技术改造人工操作

2012-08-31 10:08:51928
来源:出版广角
  用技术改造人工,既是关键点,又是至难点。既是关键点,就只能直面而上,非攻克而遑论有成功可能。
  
  1.需求分析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按需出版如果要在历经若干年的缓慢发展后,“充分应对客户需求来进行灵活生产的新型出版业务”成为潮流所趋,还需要对读者需求做更细致的解析。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读者的需求都需要更强大的出版技术来实现,而对读者的需求分析,同样可借助技术创新的支持。我们可以利用软件对读者需求信息进行管理,并大限度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帮助出版社理解这些数据,发现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和价值。从而满足读者对出版物日益提升和个性化的出版需求。
  
  2.内容生成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
  
  按需出版大的特点便是针对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
  
  在了解读者需求后,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内容甄选和重组,才能产出符合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出版物。受众群是出版社、大学、学会、图书馆、企业还是其它领域,是读者追求个性化、便捷性,是读者对出版物某一部分的偏好,是为小部分读者群特制图书,还是作者需要自助出书?这些都需要做出更细致的解析,才能使按需出版这一*的出版方式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3.产品发售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
  
  和传统出版物的批量发售不同,以往的出版物是先批量印刷,然后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售卖,而按需出版的产品,先有读者的既定需求,才有生产和售卖,且受众群偏小。即便是书,进入按需出版模式也是因其已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只被小部分人所需而再出版,需求量也是很少的。这就决定了按需出版物的产品发售是定时、定量、定点推送的。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只在有需求的客户群中进行信息发布和产品推广。
  
  所以,按需出版即便有需求,也是“一地的水银”,散落在茫茫的互联网海洋中。
  
  总之,乐观地看,历年积累下来的退出流通领域的图书品种不计其数,而这些图书中不乏具有研究价值、参考价值、收藏价值的图书,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产。如果出版社能够更好地利用按需出版的优势,将那些难以大量发行和销售的学术著作、专业教材、信息资料、艺术作品、古籍、回忆录等类的图书进行保护和复制,不但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更可以为文化的积累和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按需出版的应用将会使*困扰出版社的短版和断版图书问题,有一个较稳妥的解决办法。对作者来说,按需出版同样是个福音,特别是印量小的学术著作。按照传统的印刷流程,只要上机印刷,必须达到数千本的起印数。因此,出版社对学术著作的作者大多婉拒,或建议作者出去拉赞助,甚至另收印刷费。对学术文化精品图书快捷的按需出版,是图书出版界*以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难困境的“合理选择”。
  
  因此,按需出版或将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使这个行业充满了的可能。尽管很难断言,按需出版就是出版业的未来,但它的确为让出版商、作者和读者头疼的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和解决方案。而在中国,由于按需出版刚刚起步,各方面成本都比较高,这也就造成了出版社顾虑增加,也因为读者嫌贵,成规模的按需出版尚不多见。从总体来说,按需出版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限价令”发布 教辅价格有何变化?

下一篇:实施“营改增” 减税未减负症结在哪?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