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出版“化茧成蝶“ 凭产品质量占领市场
- 2012-08-01 10:08:391815
1.时势造英雄,民营出版“化茧成蝶”
如果有人问:“《百年孤独》和《做好的党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相信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相同的“基因”——它们都是民营出版企业一手打造的超级书。
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出版业里,从大众图书到党史读物,从书到教辅材料,从下游的批发零售到上游的内容生产,处处闪现着民营企业活跃的身影。据统计,在全国35.7万家新闻出版单位中,民营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企业超过32.4万家,占总数的90.8%。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民营出版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说明:这是一个慷慨的时代,它给了那些心怀理想、踏实奋斗的人以丰厚的回报;这是一个机遇的时代,它给了那些目光敏锐、充满创意的人以发挥的空间。而这正是中国文化产业活力四射、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
十几年前,正在一家高中担任语文老师的张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日后自己竟然会成为一家年销售码洋超18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的。而这一切要从一份小小的语文教辅说起。当时张泉所教的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成绩在当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编写的教辅非常有效,不但供本校学生使用,周边兄弟学校也慕名来要。“一开始没想过要靠这个*,都是免费给人用的。人家来要,学校还觉得很有面子。”张泉说,当时市场上高水平的教辅材料非常少,是卖方市场。但随着需求的增加,张泉越来越感到教学和编教辅难以兼顾,于是有了辞职创业的打算。
1999年,张泉告别了工作12年的讲坛,创办了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公司,专心打造中小学教辅产业。本以为自己编写的教辅质量好就一定能打开市场,可没想到创业年就亏本,直到第三年才盈利。“开公司前,我就是一个老师,我懂教辅,可我真的不懂市场营销、商业规律,也不懂人际关系。怎么建立销售渠道,怎么管理公司,都要从头摸索。”张泉说,但是自己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鼓励,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使公司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几乎一年一个台阶。公司员工从初的不到20人发展到目前的1300多人,年销售码洋超18亿元,上缴利税7000多万元,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
目前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蔚成风潮。张泉说,国家对民营文化企业上市的鼓励和扶持力度比以前大得多,现在公司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了上市辅导期,快明年就有可能在A股上市。
一般而言,民营图书企业为避免市场风险,通常会回避党建、党史、干部学习材料等题材,但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却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彩。“我就是要做主旋律图书,以前大家觉得主旋律图书内容枯燥、不好看,那是没做好。”公司董事长朱大平说,“党员和*干部难道不需要现代科技知识、管理技巧、品德修养?……这个市场其实是很大的,读者需求非常强烈。”朱大平说,近两年,公司策划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发行超40万册,海外版权卖到了十几个国家;《做好的党员》发行70万册,并被全国多个党政机关自发*;反映世界经济史的《公司的力量》、崔永元的《我的抗战》等图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