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业中的“盐少许”和“盐三克”
- 2011-03-23 09:03:061124
平视现在的印刷企业,似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企业管理中存在不少的败笔,经济学家曾引用烹饪菜谱的说法:中国传统菜谱中用盐的说法是“盐少许”;而引进西方烹调菜谱,那是“盐三克”。“盐少许”让新生代的中国印刷工人和现代的印刷企业管理者很烦恼——这新生代的工人是在印刷业急剧膨胀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印刷史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充足的实践去仿效老一代掌握“盐少许”的技能,从而缔造印刷王国不可逾越的“空灵艺术”。
但是西方的“盐三克”这种思维模式却是很适用于中国印刷企业的管理——印刷标准化是对当前印刷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印刷标准化事业也因行业需要而发展迅速。现今,国内多数企业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控制,很多工序由人工掌控,达不到“盐三克”的计量标准。比如色彩管理这一关,不少企业是人工追色,油墨厚薄也非电脑控制,书刊印刷的质量问题多会出现于这些工序。而大型外资企业基本遵照他们的理念解决了批量加工的标准化问题,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皆大大高于国内印企。
正如中国现在的餐馆林立,但是又有哪家可以做到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生产能力呢?肯德基、麦当劳就是标准的“盐三克”企业。借鉴而来,中国的印刷企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要努力追赶!
但是,印刷的事情有时也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一目了然。“盐三克”给印刷带来的烦恼从它引进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就像用“盐三克”的菜谱做菜,很少有家庭厨房里的菜板旁边还放着个天平,每倒要用料时,先称称克重。如果肉买多了,还要扔掉一点?“盐三克”给生产造成操作的不便,给企业造成设备成本的压力,还给特殊需求下的印刷创新造成思维的障碍和经验型人才的短缺。
有人说,现代数字技术造就的流水工业,不需要技师,只需要“工匠”。曾经有一位的香港印刷商在饭桌上说:“我不需要工人有个人的技术和想法,我只要求他们能像机器一样,按照规定操作就好。我的工人,其实就是机器。”
搞艺术品印刷的人知道,每一幅独特画作的仿真,都需要对画作各个局部进行人工分析和追色,判断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技艺,这是即使以数码技术为主体的印刷制作也必须要尊重的过程。
真正的烹饪技艺基于厨师形而上的把握,对时间、火候的掌控,对品食对象口味的不同,进行不同配料的调制……而这些是肯德基、麦当劳无法批售的。越是的饭店,越因拥有个性烹饪技艺和独特品位而无法“连锁”。未来的印刷市场是大众化与个性化并存、个性化日趋繁荣的市场。
那句把工人当机器的话,也只是在饭桌上跟某几个人说说而已,不能曝之厅堂。似乎这位老板也明白这一点,走访他的企业,四壁贴有类似“创新文化”、“以人为本”一类的标语。看来,该老板已经习惯了“盐三克”的流程,并以“盐三克”的惯性思维,习惯性地认为,贴上标语便是“企业文化”的“盐三克”了。
有位咨询师说:“企业往往都是围绕利润在打滚的,不要奢谈企业文化。找出关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解决它,这就是我给大家的务实建议。”看来,在企业文化方面,“盐三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管理和文化,本质上都不应该像操作流程一样让人教导。尤其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更需要以“盐少许”的艺术去把握管理的大方向。还有,我们呼唤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意识要在良知体系中用真心品味,而按“盐三克”做出来的菜往往会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