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良:从园丁到导游
——陈敬良:从园丁到导游
- 发布时间:2016-02-18
- 浏览次数:2794
陈敬良:从园丁到导游
严谨和高嗓门,是300多年教师生涯留在陈敬良身上大的烙印。这个工科出身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却与行政管理结下了半生之缘。光仪专业毕业的他与数字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年轻时阅读大量的海内外学术资料,察看当年光学领域前沿的数字,打造自己的光学学术梦想。52岁之后,他又开始寻找各种账目数据和资金报表中的秘密,这些数字事关一所学校的生存成本与发展契机。担任了12年分管教学的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担任了10年上海版专校长,陈敬良却并不喜欢“园丁”这样的称谓。园丁常做两件事情,一件是灌输,一件是修剪。信息时代,知识来源极大丰富,灌输不再是老师的方法。而过度修剪又常常会打掉个性与创新的嫩芽,留下模式化和枯燥的作品,那不是人性化的教育。陈敬良时常提及他的“导游论”,教师熟悉更多的风景名胜,要成为丰富的指南与攻略,引导学生去到柳暗花明的深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风景的美丽和传奇。
作为校长,他亦如是。从2003年到2013年,从52岁到62岁,他用了十年时间,和版专人一起绘制了一张精彩的导引图,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这所创立满甲子的学校,上了一条发现自我、实现价值、领略胜境的发展壮大之路。一个男人成熟的黄金十年与一所学校发展的黄金时代就这样紧紧地契合在一起。
天道酬勤
戎马生涯是他发愿立身的肇始。“军队培养了我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品质,一副硬朗的身板,一颗结实的心脏。”他如是形容。1977年,他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光仪专业后,为了学术梦想,他到北京理工大学进修光学自动设计,师从光学学者陈晃明教授,在老师指导下,在海外学术杂志发表了关于一种特殊透镜计算方法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关注。
当时,美国的一家国家物理实验室,墨西哥、印度等国大学纷纷邀请他出国作访问学者。这在80年代初的上海机械学院,无疑是桩轰动的事件。刚刚开放的中国,学校对于学者的对外交流事宜十分小心,当时还只是一名助教的陈敬良终服从了学校的安排。如果当年走出去,也许就多了一位光学领域有成就的学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锲而不舍的陈敬良却收获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
陈敬良相信天道酬勤。1987年,他考取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正式从光学领域进入管理行业,他常说,光仪给我一个数字的头脑,管理给我一个人文的境界,对我终身受益。他一边从事管理实践工作,一边从事管理理论研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勤奋,白天忙于行政,晚上与周末用于学术研究。他的学生都很敬佩他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和睿智,敬仰他的谦和与为人,他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生。在管理岗位上,历任校团委书记、机械部高教研究室主任、党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高教研究所所长等职。2002年2月被任命为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2003年7月兼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接手上任
2003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组建了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并保留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建制。经过50年发展,这所学校已有数万名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出版印刷领域,在国内已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一年,52岁的陈敬良正式接手建校50年的上海版专。那年暑假,当陈敬良走进上海杨浦区水丰路100号的校园时,这个几乎与他同龄的学校,还是让他内心有些沉重。
“接手的时候,问题不少,担子不轻。学校面临五大困扰。”陈敬良伸出一只手比划起来,“个问题,发展中的学校资金严重不足,青黄不接;第二个问题,学校教学设施陈旧;第三个问题,学校扩招后,校舍紧张,在外面租借了若干地方作为校舍,如何保证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个头疼的问题;第四个问题,老校区就这么一块用地,学校扩招后,教学用房紧张;第五个问题,当时学校存在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如何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刻不容缓。”
2005年,渐入佳境的学校成功承办了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上海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印刷出版教育院校和企业集团以及国内出版印刷界的400余人出席大会。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评价说,“一所专科学校组织这样规模的大会,非常。”柳署长因此对学校的组织能力有了深刻印象。在陈敬良的努力下,同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共建上海版专,柳斌杰副署长再次光临学校,并与时任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学校的发展就此列入到了国家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规划中,同时,上海市政府支持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并在各方面达到全国水平。
“干为先”也是陈敬良自身遵循的原则。“在决策时要谨慎,一旦经集体决策就要往前走,不能后退,否则,将不利于事业,有失领导威信。只要决定做的事,就努力去落实,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学校原来没有精品课程,2006年以来,《印刷概论》、《数字印前工艺》、《数字印刷》等10门课程分别成为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一批课程成为校重点核心课程及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建成了学校课程中心,这个教学资源平台使得教学资源得以共享,“教”与“学”得以互动。2008年,在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
培元固本
王贺桥记得,他任学生处处长的时候,深感学校以生为本的原则。当时学校的资金还比较紧张,但学校依然安排了很多整修项目,确保学生生活学习条件改善的资金。除了大幅度改善校舍、宿舍条件,学校还努力提高了后勤保障能力。在上海点评网上,上海版专食堂的食品质量长期排名前三的位置,保证了学生食品的安全与丰富;校图书馆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准点开放,各种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
这些年来,学校已建成国内的实验、实训基地,包括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总资产达3000多万元的数字印前、数字印刷、印刷包装技术、印后加工4个分中心,拥有激光静电成像彩色数字印刷机、激光照排机、四色单张胶印机等大批先进印刷及印后加工设备,价值700多万元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现代传播科学实验中心、“数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印刷实训中心”,吸引了包括北大方正、克里奥、爱克发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联合实训室。
陈敬良带头申请获批的“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争取到1000万资金,也用来支持众多教师的业务项目,推进学校的事业发展。为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学校支持所有具备条件的老师都出国出境进修,自2009年起,每年派出5~8位教师前往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等世界知名行业院校进修学习,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际专业展览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首先要关心教师,从生活到事业,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教职工也普遍感到,工作激情高了,福利待遇也大幅改善了。
“民为上”的原则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并延续至今。激发出极大热情的版专师生,连续三届在国家一级赛事——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竞技场上揽金夺冠,捷报频传,在国内出版印刷传媒类高职院校中独占鳌头。学校三度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和“特别贡献单位奖”荣誉称号。王东东同学经过国内层层选拔,终代表中国参加了42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竞赛。这是中国印刷人在国际技能舞台的亮相,并斩获铜牌。由此,“上海版专现象”在业内被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才”大气粗
学校尽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努力争取科研项目。许多教师很快就在各自领域挑起大梁。2008年,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团到校评估,在一次会议上,陈敬良向专家们一一介绍在座人员,有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归国博士、哈工大等知名院校的毕业博士、原远东出版社社长、少儿出版社前社长等。对于一所专科学校,专家十分惊叹居然有如此众多的高层次出版专业人才,各方面的突出成绩,终学校评估以“”通过。
学校重视教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世界名校教师来校参与合作办学。同时,还积极从行业引进教师,先后引进了全国新闻出版、印刷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技术能手等10余位行业专家,强化了教学团队的建设。
学校目前已建成一支总数达123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中近70位具有行业专业技术职称,主要来自校外实习基地,他们都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主要负责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负责在实习基地为学生现场讲解授课。这支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学校专业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本主义
目前,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有校外实践签约基地113个,并与500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其中包括上海印钞有限公司、上海烟草集团、香港永发印务有限公司、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界龙集团、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雅昌企业集团、德国海德堡印刷设备有限公司、日本小森印刷公司等一大批企业。从2007年底开始,学校还与深圳雅昌印刷有限公司合作,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开办了“雅昌班”。“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层次推进,我们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们安排了的实习渠道,让他们感受先进的企业文化。”陈敬良如是说。
学校还建立了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及24个专业指导委员会,有近百名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受聘担任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或委员。这些专家均为行业企业中的技术带头人、骨干和管理人才。该项举措使得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指导实习、实训,举办专业讲座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后校长时代
2013年9月13日,陈敬良正式卸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职务。他把在美国工作的女儿召回到国内工作。女儿很孝顺,看到老爸职务退下来,送了一辆车给他。他每天自己开车上下班。六十耳顺的年纪,重新回归学术队伍,做回一个学术导游式的教师,对于生性简单的他来说,是喜欢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轻松于他是有理由的,“卸任后,骂我的人不多,这是让我高兴的事。”对于陈敬良来说,这是直接、真切的肯定。人就像一个网球,无论达到什么高度,身后总有一个网球拍,它比人走得更远,跳得更高,它可以是一种压力,也可以是一种责任。如今,陈敬良可以稍微安心地卸下压力的担子,以一个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站在水丰路100号这片倾注了他十年心血的土地上,然而,对于这片土地的一份责任,他始终都不会放下。
十年“导游”生涯,陈敬良给刚刚过完60岁生日的学校储备了和谐的人际氛围,一批先进的设备,广泛良好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发展条件。学校正沿着发展的路线图快速行进。24个专业基本覆盖了文化产业体系的所有门类,包括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建立起了印刷、出版、艺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三大专业群——印刷包装与印刷设备专业群、出版传播与文化管理专业群、艺术设计与影视动漫专业群,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办学特色显著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谈话行将结束,话题回到了“你的遗憾”这个问题上,他表情深沉而内敛。“任期内有两大遗憾,浦东的新校区建设还没完成,学校专升本的目标还没能实现。当然,事事从无完满,有遗憾才有动力。这些都需要新一代的版专人再接再厉。相信在新一届班子带领下,学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