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林:为印刷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专访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 发布时间:2015-12-17
- 浏览次数:1766
专访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作为我国纳米材料绿色印刷技术的创始人,现年46岁的宋延林在32岁时即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10多年前,他主持研发的喷墨打印墨水被应用于打印耗材领域,打破了国外墨水的垄断,并从此开始与印刷结缘。从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走到产业中去,将国际的纳米材料研究成果应用到印刷行业中,将其始创的纳米材料印刷技术在印刷业中扩展成为一个新的方向,宋延林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印刷行业投入了十余载的激情与心血。记者和宋延林相约在中科院化学所的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中进行采访,记者也有幸听到了一堂生动的印刷未来之课。
学者企业家
发表SCI收录论文230余篇,被他人引用8000余次,有30多篇被选为封面论文发表;申请国际和中国发明70多项,在多个国家获授权发明50多项,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在形成了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后,建成了完整的生产线和质量标准体系,从源头解决了传统制版的排放问题;印刷的电子票卡在北京APEC会议上得到应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环保型塑料印刷油墨销售额达数亿元……
如上宋延林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学术造诣,然而如何将纳米材料与印刷产业进行结合,于印刷而言纳米材料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吗?对此,宋延林已想得很远:“如果单单是一次技术革新,我想这并不是当今所提倡的变革性创新的本质,变革性创新是对原有生产方式的颠覆,一个新领域的开拓,一个新视野的打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变革。我认为,纳米技术带给我们的即是如此。”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宋延林不断在学者和企业家间进行着角色转换。2008年7月,联想控股对中科院全院143个高新技术项目进行多轮调研筛选,宋延林入选首届“联想之星”创业CEO培训班。一年后,台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样机在中科院成功推出。2009年11月,他创办了拥有雄厚背景的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化学所以技术入股,联想控股等知名企业投资。当年他40岁。
采访中,谈到科技创新之于印刷行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谈到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宋延林满怀激情,他用在其实验室网页上与同学们分享的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要“FromimpossibletoI'mpossible”,通过创新和坚持将“不可能”变为“我能够”。
纳米在身边
纳米印刷,听起来有些陌生的专业名词,宋延林可以深入浅出地用“荷叶出污泥而不染”“壁虎能够飞檐走壁”这样自然界中生动的案例解释给你听:“自然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荷叶和壁虎脚掌表面的微纳米结构影响了其亲疏水性和黏附性能,纳米印刷正是这些原理与印刷术的结合产生的技术突破。”
2005年,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成功申请4项发明,一个由纳米材料引发的印刷行业的绿色革命大幕至此拉开。谈到这项技术的变革所在,宋延林打开了话匣子:“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类似用数码照相代替胶卷照相,将所有的信息在计算机里处理好后,再通过打印直接得到印版。跟传统的化学曝光成像不同的是,它不用避光操作,不用化学冲洗。这不仅从源头消除了污染,成本也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回收。这一过程纳米材料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延林解释说:“简单地说,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原理就是在亲水的版材上打印出亲油的图文区,通过亲油和亲水的差异形成图文区和空白区的差别。制版的版材本身是亲水性质,这使它不沾染油性的油墨,而印刷品上的图文区则打印上亲油的纳米材料。这样印版上机印刷时,打印有亲油纳米材料的区域就得到图片和文字,而没有打印的区域就是空白。”纳米材料绿色印刷技术的出现从高新技术的角度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印刷制版的印象。
绿色的未来
在宋延林的眼中,印刷行业是一片沃土,是一个可以影响到很多传统产业绿色变革的朝阳行业,并众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充满勃勃生机。“印刷产业不会因为电子出版的冲击而消亡,相反,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观念的变革,印刷技术将会在电子行业大有作为,出现新的印刷电子行业和市场。”他从现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RFID技术说起,再到采用纳米印刷技术生产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甚至未来纳米印刷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实现对病人实时诊断和监护……
在宋延林的讲述中,一幅印刷业的宏伟蓝图出现在记者眼前。“太多的应用领域,是我们印刷人以前难以想象的,当这一切实现的时候,中国印刷史将被改写,中国将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跑者。”以纳米材料绿色印刷技术为主导,以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宋延林描绘的宏伟蓝图中,印刷业的未来将走向“绿色化、功能化、立体化、器件化”,在绿色印刷、3D印刷、印刷电子和印刷光子器件等领域蓬勃发展。
采访结束之时,记者耳边仿佛响起了宋延林在获得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时评委授予他的颁奖词——“他将纳米材料的新研究成果和传统的印刷技术相结合,为古老的印刷术描绘出绿色的未来,为世界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来自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