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黄家秀:“印刷达人”的多彩人生

——专访合肥市直机关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发布时间:2015-12-10
浏览次数:2109
  导读:“只有把工作干好,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黄家秀心中这个朴素的想法,激励着她带领57名员工用小机器做出1328万元的大产值,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专访合肥市直机关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家秀,现任合肥市直机关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公司在她的带领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先后荣获合肥市“三八”红旗集体、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状、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2011年—2013年先进单位称号,全省党办系统文件印制质量成品奖一等奖,逐渐成长为合肥市印刷行业的知名企业,2014年实现产值1328万元,比改制前245万元的产值增长了五倍多,开创出一条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成功之路。黄家秀先后被评为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先进工作者、合肥市“三八”红旗手、合肥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下放知青返城当印刷工

  
  1979年,20岁的黄家秀从下放的肥东县众兴公社返回了肥东县城,结束了两年的知青生涯,与其他几个下放的肥东县粮食局职工子女一样在家待业。当时肥东县粮食局的领导商议,决定创办五七印刷厂,解决这四五个下放知青和十几个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
  
  黄家秀被派到安徽省新华印刷厂学技术,她次接触到印刷,没想到这竟然成为她今后大显身手的行业。她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学完了原来需要两年时间学习的印刷技术。县粮食局的五七印刷厂开张了,局里原来需要在外面印刷的报表、票据、面条包装纸等,都可以在这里印制了。印刷厂就在家门口,有时半夜生产时设备出了问题,厂里来人到家里找黄家秀,她马上就要赶去修理。
  
  1980年,黄家秀参加了肥东县纺织厂的招工,3年学徒期满后,她又回到了县粮食局工作。
  
  从县城调到省城大工厂
  
  1987年的一天,黄家秀到合肥塑料厂的一个朋友家玩,聊天时厂里有人问她想不想来这里工作。当时的年代,一个普通工人要从县里调到省城大工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厂里人问她:“你来这里就要下车间干活,塑料厂工作很辛苦,你能干得下来吗?”黄家秀回答说:“我在农村下放过的,还能吃不了苦,没问题。”
  
  一个星期左右,黄家秀办好了工作调动手续,来到这家1000多人的大厂,成为生产塑料薄膜的三车间工人。这个车间的工作就是先把塑料颗粒原料打碎成粉末,送到熔炉里融化,再经过辊子反复碾压,像擀面皮一样形成薄膜。黄家秀的生产岗位俗称“小二碾”,她要面对上千度的高温,戴三副手套都烫手,把辊子刚挤压出来还很厚的塑料“面皮”,用刀割下来长长的一卷,大约100斤重,举起来放回去再碾的更薄。一个班干4个小时,搬运的总重量大约2吨,她的衣服全都汗湿了。
  
  黄家秀在塑料厂工作还不到半年,赶上厂里年底评选先进,三车间的领导和工人师傅推荐了这位埋头苦干的年轻人,黄家秀被破格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人代表”。后来,合肥塑料厂成立人造革车间,黄家秀又临阵磨枪上了岗,担任车间的成本会计。
  
  小灯具厂赚了20万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合肥塑料厂基本处在停产状态,只能发点基本工资。黄家秀家里的负担重,她就有了自己去创业的想法。
  
  合肥市西市区新成立了一个灯具厂,黄家秀就来到这里工作,在东市区三里街的铁路医院后边,以当年50元一间的高价租了4间民房,以两三元一天的高工资雇了几个临时工,灯具小配件从浙江义乌进货,有二极管、集成电路等,便宜的几角钱一个,贵的一元钱。
  
  黄家秀边干边学,先是自己试着用电烙铁焊接,试验成功后再教工人干,生产的节能灯具,送到了合肥百货大楼、红旗百货大楼、宿州路工业灯具门市部,放在那里销售完再结账收钱。没想到产品非常,一只节能灯的组装配件、人工成本只需十几元钱,市场销售价100多元,高额利润让这家只有四五个人的小作坊,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赚了20万元。
  
  在这个灯具厂的创业经历,让黄家秀开始树立起产品质量意识,她说:“我们那个时候就是讲究质量,质量就是生命,骗人只能骗一次骗不到两次,不能自己砸自己牌子。”
  
  女顾客送来两张餐券
  
  黄家秀把这家灯具厂创办起来后,大约半年时间就离开了。当时社会上很多单位都流行经商搞“三产”,1990年底,合肥市长江路与六安路交叉口的东北角,沪皖公司挂牌开张了。这里经常有一些市场稀缺的紧俏商品,家电、皮衣好卖。黄家秀来到这里做了钟表营业员,一年时间学会了钟表修理。
  
  1991年的一天,淮北市的一位女士来合肥开会,住在附近的长江饭店,她戴的一块瑞士罗马表坏了,就来沪皖公司问问能不能修理。黄家秀在柜台上班,就说:“你要相信我,就放在这里,我帮你修修看。”
  
  打开手表后盖一检查,原来是一圈圈盘起来的游丝乱了,卡住了,造成手表停摆,黄家秀把游丝一圈圈重新整理好,手表指针又开始转动起来。那时候,修理瑞士进口手表,价格很高,修表工只要打开手表后盖,即使顾客不修了,都要付开盖的钱,像这样修理一下游丝,要几十元,就是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收入。
  
  这位女士问修表要多少钱,黄家秀说不要钱。她非常感动,送来了两张长江饭店的餐券,黄家秀也高兴地带同事去体验了当时的饭店。
  
  自己打包以节约费用
  
  1992年的一天,黄家秀在六安路口遇见一个熟人。这位熟人在安徽省计生委工作,说新创办的《婚育》杂志缺少会计。正好黄家秀原来在合肥塑料厂干过会计,就调往这个杂志社。
  
  这份杂志宣传计生工作,发行范围是全省的计生机构,原来都是通过邮局寄送到下面市县,但是发行邮寄费用高。黄家秀就和杂志社的同事商议,另外找便宜的寄送渠道,她去买了蛇皮袋、缝包针,把杂志装进去,自己打包,寄送的地址贴在袋子上,然后送到明光路的合肥火车站二号门零担货运,发到全省各地。黄家秀又去跑下面基层的计生机构,扩大发行量,把杂志捆在自行车上,送到合肥市的新华书店、书报摊点,给他们的销售利润是每本杂志一两角钱。

上一篇:罗小平:“两个市场”谋发展

下一篇:梁成林:绿色印刷示范效应正凸显

相关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