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二)——江苏省常州市
- 2022-09-23 17:09:551773
坚持制造立市 稳定经济大盘
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常州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常州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发展“时与势”,瞄准“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把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强竞争力,全力冲刺“万亿之城”。2021年,工业投资增长21.1%,增速位列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增速位列苏南第二。
突出集群发展
产业转型行稳致远
加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把准产业发展赛道,聚焦新型碳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先后出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先进碳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明确集群培育方向和具体路径。强化重大项目抓手,引进新创碳谷、时代新能源、理想汽车等多个重大项目,提升集群综合实力和产业链完整度。搭建集群培育交流平台,加快培育建设专业化的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积极发挥促进组织在行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目前,以新型碳材料集群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常州鲜明的产业名片。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落实“双碳”战略,注重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动机械、冶金、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确立“6+X”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综合评价信息系统,完成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数据归集核对,推进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探索评价结果差别化运用。
突出创新驱动
发展后劲不断激发
双向发力推进技术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构建“工业五基”发展推进机制。制定《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实施细则》,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组织新技术新产品与应用场景对接,形成以重大应用为牵引的技术产品集成标准和模式,对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场景给予支持。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进一步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载体,争创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太阳能光伏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总数已达2915家,其中独角兽企业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201家。全面启动“两湖”创新区建设,打造竞逐产业赛道、改变城市未来的“强引擎”,以最优质的环境吸引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和创新资源。
突出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引领前沿
推进智能制造体系化发展。组建江苏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率先发布《常州市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组织全市5个院校、9个服务商深入11家拟创建示范区的工业园区、乡镇开展智能制造诊断和智能化场景落地工作。发布《常州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项。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165个、省级智能工厂15个、市级智能车间346个、示范智能车间83个。
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链韧性。以数字赋能提升常州智造核心竞争力,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稳链、保链、强链的重要支撑。出台《关于在全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推进“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的实施方案》,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通过链主企业带动协同强链、领军企业示范引领、应用场景案例推广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模式变革,厚植产业数字化新优势。
突出企业主体
产业基础愈发夯实
做强做大优势龙头企业。设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市场化并购基金,支持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精心打造“龙城金谷”,引进各类投资机构349家,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并深入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目前上市公司累计达84家,力争到2025年累计上市企业突破150家。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出台《常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2134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市级培育库进行动态管理、优选优育。通过动态监测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依托培育库建立专精特新“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打造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累计培育200多家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