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地膜问题,多位政协委员发表意见
- 2019-09-27 16:09:171791
【包装印刷产业网 热点关注】近期,农村地膜污染问题很热,成为各方讨论关注的焦点。
2019年9月9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治理白色污染,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9月12日在京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议题是“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各省市政协委员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发表意见,其中多位谈话聚焦农村地膜污染问题。
政协委员意见
*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院士康乐建议扩大限塑范围,全面禁止生产和销售无法回收的塑料产品,坚决取缔制作不合格塑料袋、农膜的生产和销售黑窝点,杜绝这些不合格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
国家*副局长、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对*委员康乐提出的“在生产环节,重点抓研发和监管”建议积极回应,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购物塑料袋和农膜生产监管,依法捣毁生产黑窝点,重视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
“地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单一,缺少*技术和装备,导致残膜回收质量和效率低,加工利用效益差,应加大政府补贴力度,重点补贴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作业费及回收残膜资源化利用。”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孙世友说。
“机械化回收确实重要,目前还主要是人工分拣。”针对孙世友的建议,*副部长张桃林说,现在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残膜捡拾机、残膜联合回收作业机械,要把使用效果好的残膜回收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加以推广。“支持农膜利用,同样支持农膜回收。”*部长刘昆接过张桃林的话说,要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对好的做法加以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05
*委员、台盟辽宁省主委胡军发表“完善地膜残留及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白色污染”防治水平。”台盟*将“加大白色污染防治”确定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并聚焦农村地膜污染问题。
调研中发现,农村地区地膜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应当引起重视,加速治理。胡军也深切感受到了农村地膜污染问题的严重。“为了降低成本,目前应用的地膜多以0.006毫米甚至0.004毫米的超薄地膜为主,回收非常困难,残膜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农田连续覆膜长达十余年,残留量高达6千克/亩以上。”他形象地描述了地膜高量残留的现状:“‘过去是耕地之中看地膜,现在是扒开残膜找耕地’,地膜残留阻碍种子或者作物根系生长,对作物苗期生长影响很大。”
“应严厉打击不符合标准产品和相关生产、销售、使用行为,特别是要把非标农用地膜作为治理重地,坚决杜绝进入市场、铺进农田。”吉林分会场的*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表示。
这一观点得到了杨承志的支持。“没错,要让国家农膜强制性标准‘长上牙’‘带上电’,对于超薄地膜,让不良商家由之前‘偷着生产’‘偷着卖’到‘不敢生产’‘不敢卖’,控住源头。”
“建议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突破生物降解地膜在寒区旱区使用的保温保墒、长覆膜寿命的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白色污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委员、农工党吉林省副主委、松辽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李和跃在吉林分会场表示。
“鉴于我国目前正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修改,建议把白色污染防治纳入该法的调整范围,为白色污染防治提供高位阶的法律保障。”在河南分会场的沈开举说。他建议扩大限塑范围,尽快制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制造环境污染技术标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易降解的薄膜覆盖物和包装物。
政协建议
· 强化农业地膜标准的执行体系建设。
国标规定,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0毫米,意在杜绝超薄地膜的泛滥,推动地膜回收利用,但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原因是农民普遍在使用买种子、化肥等其他农资搭赠的不符合标准的超薄地膜,导致符合标准的地膜难以推广。
建议:
1、要在生产源头上提高地膜生产企业的门槛,严厉查处超薄地膜生产小作坊,加大违规生产和市场流通的执法检查,在地膜生产源头做好标准的执行。
2、适度提高地膜市场价格,用市场手段推动农民学习地膜减量使用、重复使用的新园艺技术,实现地膜总量控制。
· 加强地膜回收处置以及代替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一方面,加大地膜回收处置和综合利用的链条体系建设,推动废旧残膜的生态化处理。
另一方面,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撑力度,加大新的替代产品研究,在降解可控性、作物生长周期适应性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省市具体措施
2019年9月19日举行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与尾菜处理利用工作推进会上获悉,近年来,甘肃各级*门积极履行职责,推动废旧农膜回收与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下一步,甘肃各地将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废旧农膜回收与尾菜处理利用工作。
原标题:聚焦农村地膜问题,多位政协委员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