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掩耳盗铃”后“殊途同归”? 江苏经验值得借鉴
- 2018-12-14 09:12:271181
“现在很多居民会对垃圾分类产生怀疑,”研究垃圾分类多年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国说,“他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后却发现因为分好的垃圾没找到处理办法,终进了垃圾分类填埋场和焚烧厂。这样就很打击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适得其反。”
12月11日,“推进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研讨会”在南京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南京2019年将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上升为管理条例,目前基本列入市人大立法计划。就江苏而言,截至目前全省已有7000多个小区、1.2万个单位推进实施居民垃圾分类工作;25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新设在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区域;共有80多个乡镇全域实施垃圾分类试点。
和全国各地一样,江苏垃圾分类取得效果之余也遇到难题。与会学者认为现阶段垃圾分类“不能盲目为了分类而分类”,更不能脱离事物基本规律、进行“掩耳盗铃”式的假分类。
“打麻将时,上家打出的是废牌,但对下家来说就是原料。”与会的*发展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循环经济如此,垃圾分类亦如此。从2000年开始,我国在8个试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总体而言进展缓慢,收效甚微,”刘建国认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尚未建成现代化、多样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即使居民做到了源头分类,收运的企业也不能做到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终只能殊途同归、进了填埋场。”“混收混运”饱受诟病。他调研发现这不是个案,而是各地遭遇的共同难题。
现阶段,不少地方在垃圾分类推进中,通过经济奖励、监督措施等手段推进垃圾分类,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建立示范点,“这在培养习惯、提高公众参与率等方面尽管有意义,但治标不治本。”这种手段投入的人力、经济成本都很大,很快就会偃旗息鼓、建成不了可持续发展体系。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陈雷在会上说,目前南京针对有害垃圾已经推出解决方案,但很多收集的有害垃圾暂时找不到成熟的处理机构,能处理的却遇到环保、管理规范等难题。不止是有害垃圾分类遇到难题。刘建国说,国内不少地方现在对所有垃圾都进行分类,分类出来的很多垃圾品质和利用率都很低,市场上找不到成熟的处理出口,“花了很多钱,动用庞大的社会资源、行政资源将垃圾分类出来了,但却没处理出口,只能放着,这就是浪费了。”
在他看来,当下更务实的垃圾分类做法是“质精”而不是追求“量多”,也就是进行选择性回收。比如选择性回收厨余垃圾,回收10~20%纯度较高的厨余,“综合环境绩效远高于回收50%品质低劣的厨余。”厨余分类是为了将产物回归土地利用,能回归土地利用是大的环境优势,反之一点优势都没有、“不如不分”。“当然质精和量多如果二者兼得,当然更好。”
刘建国认为,如果现阶段还没有找到资源化回收的垃圾,不如送到焚烧厂,“转化成电能也是一种回收。”大城市可以发展清洁焚烧发电。焚烧发电不是市场的选择,是科学的选择。根据他对欧盟27个国家的研究,焚烧的发展水平与分类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正向比例的线性关系。禁止焚烧的国家比如希腊,80%以上的垃圾进入填埋场,但事实上却阻碍了垃圾分类。可见焚烧的发展与分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全省54个市、县(市)共有82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含焚烧飞灰填埋场),基本实现了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全省无害化处理能力约6.49万吨/日,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11年的87%提升到目前的100%,其中垃圾焚烧设施由22座增加到目前的43座,4座达到国家3A标准、14座达到2A标准,72%的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处理,形成“苏南和苏中地区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苏北地区由填埋向焚烧发展”的良好态势。
记者还获悉,江苏按照“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工作思路,在全国推动宾馆、饭店、食堂的餐厨废弃物处理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截至目前,苏州、常州、徐州、镇江、扬州5个国家试点城市,以及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共14个城市建成运行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日处理规模1800吨;7个城市建成了专业化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年处理规模610万吨,推进速度和建设质量居于*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