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不好这三个问题 环保整改有点难
- 2018-12-03 09:12:543328
绿水青山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推行起来没那么容易。
污染整治不断加码,企业停产整改之下如何转型?
落实各项环保政策,地方政府除了心理压力很大,经济发展压力也很大,“生态帐”和“经济账”到底怎么算?
不少企业在环保整改中被关停和限产,整治污染真的只能一刀切?
这三个问题横亘在生态环保发展理念的推行中,尤其是一些过去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
但随着治污整改的不断深层次推进,地方政府和企业发生改变的不仅是做法,更是观念。江苏省生态*副厅长周富章就表示,从短期看,环保遏制的是粗放的增长;从*看,环保一定会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扩充环境容量,增强*发展的能力。
高压之下,企业如何转型?
生态环保发展理念不仅仅只是治污这么简单,当前已经进入、多层次的践行中。从*、地方到企业,从政策、法律到监管,从大气、水到土壤污染的治理。让企业深刻体会到,“治污整改风暴不是一阵风。”
江苏亚邦染料股份公司连云港分公司总经理朱玉林就感慨说,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生产的产品和生产过程都必须达到国家的环保要求。
据中国*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共下达处罚决定书109696份,罚没款金额为91.23亿。
监管层层加码,企业也认识到整改必须加速度。据朱玉林介绍,该企业自今年4月中旬停产整改以来,已经累计投入8250万人民币,但目前还没有整改到位,预计到明年3月该企业整改全部完成。
但在朱玉林看来,他们已经意识到越早完成治污整改的企业越具有优势。环保治理好了,对企业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朱玉林表示,整改后,一方面,企业能生存下来,而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前同行业之间以竞相压价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以前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包含环保成本,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的企业就会吃亏,以后大家将在同一标准下竞争,有利于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地方政府的两本账
企业有压力,政府也有“难言的苦”。
作为经济发展走在*列的江苏省,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发展中提出“不要污染的GDP”。口号的背后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各级*干部承受巨大压力,市县两级干部先后被问责”,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县委书记左军告诉记者。
重压之下,连云港灌云县临港产业区企业10多年来纳税不到20亿,而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36亿治理园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据介绍,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始建于2005年3月,2010年5月设为市级开发区,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2016年以来,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资金达36亿。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党工委书记谭树林表示,从今年4月份开始,园区所有化工企业全部停产。采取严的措施,将化工企业分成A、B、C三个等级,对列入A档的企业督促其改造提升;对列入B档的企业,积极做好转型升级工作,未能按时完成整治任务的降为C档;对C档的57家企业弱化资源配置,列为取缔对象,引导其逐步退出。同时,强化“一企一管、分类施策”,确保帮扶。
“如果简单地算经济账,短期看是亏的”,左军说,看一时,污染整治会带来阵痛;谋长远,必须坚决淘汰污染企业。以“零容忍”态度彻底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不达标不生产、不升级就淘汰。
“一刀切”和“切一刀”
但零容忍是否意味一刀切?
根据江苏省生态*的数据,今年1-9月,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建议政府关闭、依法下达停产决议书的企业534家,其中关闭135家,停产399家。
据介绍,这135家关闭企业都是环境问题突出的企业,其中53家无环保手续、18家偷排漏排、15家侵占生态红线保护区、14家超标超总量排放。
江苏省生态*副厅长周富章对记者表示,我们对污染严重、整改无望的企业坚决“切一刀”,但旗帜鲜明坚决反对“一刀切”。而且,环境整治只针对排放标准,不针对特定的地区和行业。
此外,面对今年环保整改关停和限产的工业企业较多的情况,盐城市盐都区*加大对环保不达标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力度,通过“一对一”技术改造、申领污染防治补助金、及时验收复产等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盐城市盐都区已有127家涉污企业经验收后恢复生产。一批企业正加快转型,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