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书——刷新认知的童书新形式
- 2017-12-19 09:12:442485
随着互联网与手持电子设备的普及,传统出版在内容与形式上都面临着来自数字阅读产业的挑战。在这场数字化大潮中,纸质童书却凭借自身与受众的双重特性,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与此同时,国内外童书从业者深谙“不进则退”之道,从未终止对新概念、新形式的摸索与开发。继洞洞书、翻翻书、异形书、立体书涌现市场之后,墙书的出现再次打破了出版人对于童书出版的惯常认知。
一次偶然的经历使墙书系列的创始人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英国作家、演说家、教育家)意识到,在细分科目和独立大纲的指引下,读者一直都在接受“碎片式”教育,无法根据互不关联的知识构建完整的体系。于是,劳埃德决定在一张长约2米的海报上,以时间为线索,以叙述为方式,将每一个知识点串连起来,还原世界本来的面貌——墙书由此诞生。
《地球通史》是墙书系列的开篇之作,从宇宙大爆炸起,到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为止,所含信息完整丰富,被视为简单也厚重的“史诗作品”。《自然通史》《科技通史》《竞技通史》《莎士比亚通史》以及《大宪 章通史》相继问世,组成打入英国市场的先头部队。其后,墙书系列进军海外,不仅出版了既有主题的版本,还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本土产品。
生根发芽:打造阅读新体验,运用推广新模式
书中所体现的文明进程原本就是一部人类凭借智慧与双手改变世界的通史,而讲述过程中的专业性、逻辑性与实用性更能体现编者的苦心。
首先,与机构合作,认准专业性。为避免编写过程中的认知空白,劳埃德在特定主题上选择与该领域内的专业机构合作,确保可读性与可靠性兼具。首批选题的合作对象就包括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等。之后陆续出版的作品也多有“大咖”助阵,比如《英国通史》就是与英国名胜古迹信托组织联手推出的。
其次,以时间线索贯穿,强调逻辑性。严格意义上讲,墙书的主体只有一页,想要在重合的时间和交织的历史中呈现完整的信息,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叙事逻辑的选择上,大部分墙书主要采用时间发展顺序,平行设定多个空间。个别墙书也会根据主题选择相应载体,比如《科技通史》就是以一束光线贯穿整个科技发展区间,而《莎士比亚通史》则将场景设定在*剧院的不同包厢之中。
后,从读者体验出发,确保实用性。自从出版以来,墙书针对图书实用性进行了数次调整。一是主体海报由精装改为平装,边缘增设穿孔,便于悬挂上墙。二是原印于海报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墙书时报》的形式单独成册,同时加入专题访谈、读者来信、趣味题目等内容,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三是在不损害原有内容的基础上缩小尺寸,附赠袖珍放大镜。与此同时,墙书的单本价格也由17.50镑降为12.99镑。经过近10年打磨,墙书系列不仅主题更加丰富,而且形式愈发成熟,并且衍生出了“贴纸书”和“巨幅海报书”等多种版本。然而这种创新形式与编写理念真正受到市场与读者的广泛认可,还有赖于后期的推广与开发。其推广主要有以下形式:
其一,借由自身特性,衍生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视觉冲击的尺寸和版面,以及编辑阶段的多方合作,为墙书的后期宣传奠定了优势基础。早在2012年,长8米、宽2米的巨幅《地球通史》就悬挂在了伦敦市政厅旁、伦敦动物园内、威尔士海伊文学节现场等显著位置。2016年《英国通史》出版之际,墙书随《星期日泰晤士报》全英附赠海报。2017年11月,《直布罗陀大事记》亮相直布罗陀文学节,现场售出800余册。
其二,凭借外部合作,开发本土特色的定制产品。在坚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墙书并没有一味复制既有选题,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与当地机构合作打造墙书产品。在美国市场,墙书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联手推出了自然、科学和历史三个主题的美国版本,还与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院共同投入“史密森尼”品牌新产品线。随着美国市场逐步打开,“美国50大洲”系列已经排上日程。2018年2月,与林肯图书馆合作的《伊利诺斯州大事记》将于伊利诺斯州建立200周年之际推出。
落地开花:提供引进新思路,开发原创新品牌
2017年,墙书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苏少社”)和耕林童书馆引进中国,短短一个月内实现了4次加印,销量突破10万册。半年之中,墙书系列揽获10个重要奖项,11月26日获得2017年深圳读书月“年度童书”称号。
论及该书的引进缘由,首先,在于墙书系列所承载的知识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文明连绵不绝,其中的脉络与精神也一脉相承,国人所讲的“以史为鉴”大抵是同一个道理。墙书所具有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体系和检索功能,为孩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认知空间,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发探索事物之间、自我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联,不断构建和拓展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其次,在于墙书所传递的思维模式。苏少社社长王泳波指出,自己这一代人大多通过小人书了解世界,尽管打下了一定的人文基础,但碎片化的形式与内容不利于培养和塑造综合性思维。墙书的出现,符合当今儿童对于童书大开本、多维度、表达复合式情感的要求,书中所包含的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式,将对孩子的思维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耕林童书馆总编辑敖德同样表示:“如同上路之前需要设置导航,对于整条路线形成完整概念,知识同样需要导航,我们要为孩子建立看待事物的全局观念。”
后,是墙书中蕴含的文化对比。“我们不缺少的历史学者,而是缺少另一种看待世界与中国的眼光。”敖德对此解释,截取墙书中的任意一段时间,都可以清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发展进程。只有了解到其他文明的发展情况,才可以从中找到优点、发现不足,进而涵养国家文化自信。
苏少社和耕林童书馆正在与劳埃德团队合作编写《中国通史》。对于打造中国原创墙书的初衷,王泳波借用费孝通的名言加以解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通史》将跨越文化、军事、科技、艺术、民俗、建筑等多个领域,赋予每个朝代*的性格特性,力求书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大叙事篇章。
编辑过程过半的《中国通史》主要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是在作者人选上,打破“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惯例,特别邀请书评人绿茶主笔,摆脱学科限制,提供全新视角。第二是在内容选择上,有意避开教科书、专门史所涉及的“常识”,以补充性甚至冲击性的内容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历史阅读体验。第三是在插图的呈现上,不是“为了插图而插图”,而是在保证色彩、构图等视觉效果的同时,注重还原人物服饰、园林建筑等真实历史细节。第四是在未来发展上,继“引进来”之后,墙书的中国原创作品还将“走出去”——《中国通史》将以英汉两种语言于中、英、美三国同步上市。
无论对于市场还是读者,墙书都代表着一种革故鼎新的教育体系、认知方式和阅读模式。也许墙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编入童书通史的大事,而墙书成功的原因则可以援引2017年度“美国父母选择奖”的颁奖词来概括:在充满无尽续集和拙劣模仿的童书市场里,教育类图书的创新似乎更能彰显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