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勇兵:让智能走进工厂 印企需借鉴的经营思路
- 2017-10-17 09:10:512063
在智能制造的愿景下,按照规模化、现代化产业的原则,以环保治理维护绿色生态为手段,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智能发展的新常态,也是印刷企业在当前困境下需要借鉴的经营思路。
国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有印刷企业10.1万家,印刷总产值1.15万亿元。这个数字说明,我国印刷企业的平均产值不到1200万元,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和散小的加工式作坊。随着“十三五”VOCs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为了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印刷行业正身处的大变局中,其实任何事情,有危必有机,如果知道因时利导,也许会给自己带来新的局面。
目前,大多数企业权力都集中于高手中,呈现一种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这也就导致许多企业陷入发展的困境。这样的企业特征如下:
1.由于老板的强势*,管理团队的自主性减弱,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2.将主要的管理职位都交予亲属员工,任人唯亲,造成管而不严,督导不利的局面,外人的意见和建议遭遇重重阻力,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3.管理决策随意性大,没有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只依靠高个人直觉、经验和个性,而没有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
对企业来说,随着工业的进步,专制和独裁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的发展更趋向于引导价值链的创新互联。在智能制造的愿景下,按照规模化、现代化产业的原则,以环保治理维护绿色生态为手段,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智能发展的新常态,也是印刷企业在当前困境下需要借鉴的经营思路。
主体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发展
要向改革要动力,企业没有货真价实的原始性创新,产业基础和竞争力就不扎实,也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具有规模小但技术含量不低、经营方式灵活、数量多分布广、装备少、劳动力密集、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等特性,“船大好冲浪,船小好转身”,以技术创新改造为前提,给中小企业制订合理的扶持政策和社会服务体系,符合当前发展需要。成千上万原创型“种子”企业茁壮成长,构造出“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氛围,是行业稳定发展的动力。
在印刷行业,大企业是大而全,小企业是小而全,孤岛多,单一主体互不相通。智能工厂的构建首先是把这些孤立元素,形成分散式增强的模块化解决方案,比如销售模块有印刷超市和印书网等各类电商平台;产品的生产过程闭环模块有ERP、物联网等软件系统;印前有拼版校正系统;版房有免冲洗版材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印刷有色彩管理及各类辅助技术模块的导入;印后有逐渐形成的多机相联的联动式生产集成;作业环境有轨道输送、皮带输送、滚筒输送方式;质量控制有过程中的自动检测和产品成型后的检测等,各个模块化有开放式的端口可分段操作亦能嵌入式深度融合,是建立智能工厂的基础保障。
资源优势互补,搭建利益共同体
许多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仍然是雇佣关系,企业与客户之间是顾客即上帝的关系。抛掉旧观念,利他才能利己,用优价和交期保障来维护客户,用价值来衡量企业内部的分工合作。智能工厂,不仅仅是智能化装备创新和基础环节创新,还包括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智能化,从客户端到供应链再到企业内部的每个员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企业是优化供应链搭建利益共同体的佳平台,应把价值创造中涉及的各主体,都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作为分享对象,用价值导向让彼此无缝链接,把放射性不规则状态的模块化系统变成有组织的串联状态,如将薪酬、绩效及生产过程数据采集、自动计算,库房的自动预算、预警、结算及配送等依附在ERP管理系统;将自动装版、自动清洗橡皮布、无醇润版液技术、自动供墨或环保纸袋油墨、自动检测及屏幕校对等独立模块依附在印刷机操作系统;将自动翻转机、自动上下纸、自动计数、自动打包码剁缠膜、轨道输送及辅助自动化的小设备配置等依附在生产作业场所。这些资源和独立的模块化解决方案,相互之间优势互补,填补了企业各个需求缺口,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人、机器、设备、产品、系统等在网络环境下持续进行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
集成管理,平台系统化
未来企业必然是以一套信息化高度集成的系统来提供指令,模块化只是一个个的执行环节。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环节的深入应用,有利于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数据查询、分析和处理、过程协同、组织协调、快速挖掘和掌握数据规律,促进服务价值提升和服务内容创新。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软件系统是指挥中心,ERP执行的是信息传递、数据采集和过程记录、存档、自动计算、结算、预警等,为智能化做数据化的储备,提供分析和决策的依据;物联网执行的是将所有无组织的孤岛升级为有组织的模块化并进行串联、集成,并有效地协调客户订单、市场经营、印前、印刷、印后、发行、结算七个经营活动。这两个软件的融合,优化了系统管理,使生产状态中的管理者、运营者、操作者等不同角色人员能够实时准确地把握信息,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数据自动上传更新的可视化管理状态。
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智能工厂之于大部分企业模糊又遥远。当需求和供应串联在企业集成平台后,辅助企业建立模块化和利益共同体,形成价值互联的评价系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智能工厂的发展体现在对软件系统、硬件设施、规范管理等组成元素的持续改造,可以从基础要求、应用技术、系统升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绿色印刷等体系是评价软件的基础要求;质量检测、ERP管理、色彩管理、物联网、APP插口兼容或开放等是评价软件的应用技术;全面信息化、全面数据化、全面自动化等是评价软件的系统升级。
2.气、水、油墨等集中供应,温湿系统,废气、废水、噪音、废纸、固废集中排放等是评价硬件设施的基础要求;自动检测装置、自动清洗橡皮布、物料轨道输送系统等是评价硬件设施的应用技术;印前拼版校对、版房、印刷车间、印后各工序等自动化程度作业是评价硬件设施的系统升级。
3.损耗管理、工序定额、计划产能、目标管理、薪酬结构、员工日常动态管理和人才梯队培养计划等是评价规范管理的基础要求;SOP可视化作业指导书、7S现场管理、KPI指标、五环法则循环系统等是规范管理的应用技术;自动计算、自动结算等数据化管理,人机协作的学习与成长,技术创新和个性化,去管理经营模式等是规范管理的系统升级。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你走到哪一步了?
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到2015年两会提出“中国制造2025”,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非常明朗的。截止到目前,国内印刷业虽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智能工厂,但如果从字的层面上,把智能看成是智慧和能力的组合,从节能、减员增效、流程简化、绿色环保和自动化程度等解决方案在企业的应用来评判,无论是硬件、软件、规范管理等任何角度,都已经有了可供参考和验证的成功案例,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以模块化方式出现,有辅助提升企业自动化程度的系统软件、应用技术和配套装备;有形成集成系统的联动线工序;有减少人工干预的机器人、机械臂及输送带装置……智能一直被研发,可持续演进是智能工厂的大特征。
纸张、材料、人工在增长,VOCs排放在收费,绿色和智能的成本在不断地增加,内耗和不可衡量的因素太多,企业的系统解决能力太弱,核心竞争机制欠缺。上述形势表明,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主动求变,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目标,强化基础,创新驱动,从模块化开始导入,一方面关注市场变化、聚焦创新技术,另一方面抓好内部管理、提质增效、突破自身短板,向智能工厂转型,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北人集团、长荣股份等先行企业及自发组织的行业力量,正致力于打造智能印厂的全生态系统,为行业的加速发展凝心聚智。
从生活资讯到健康诊疗,从远程门锁控制到用电策略部署,的智能已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及娱乐中。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智能正一步步走进工厂,并慢慢形成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