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九年长成“稻草人”
- 2017-06-27 11:06:073485
今年是我国宣布实行“限塑令”的第九个年头。2007年12月31日*下发《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九年来“限塑令”的“存在感”越走越低,一路下滑,现在的大超市、小市场,各种尺码的塑料袋又大行其道、比比皆是,顾客掏几角钱很方便就可以在收银台买到塑料袋。“限塑令”效果大打折扣,说消亡殆尽也不为过。“限塑令”软在柔、败于柔,终没有达到限塑的目的,成了吓唬不了谁的“稻草人”。
“限塑令”成了“卖塑令”
“限塑令”实行初期,商场、超市、菜市场纷纷不再向顾客提供塑料购物袋,超市向顾客推介没有污染的棉纺布、无纺布、绿色材质的购物袋。许多人养成了不使用塑料袋的好习惯。据某机构调查显示,当时全国3万多家塑料袋生产企业有一半左右停产或者转产。可见,“限塑令”在初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规定让“嗅觉灵敏”的商家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各大超市里,塑料袋明码标价、有偿供应塑料袋开始“理直气壮”,顾客购物忘了带布袋或者布袋装不下,超市就乘机兜售塑料袋,“限塑令”演变为“卖塑令”,商家没有带头执行“限塑令”,反而热衷卖塑料袋*,一送一卖之间,“限塑令”被釜底抽薪,跑风漏气的商家瓦解了制定政策者的厚望。从顾客的角度来说,环保购物袋又厚又硬、式样呆板、不便随身携带,且价格相对较高,远不如一次性塑料袋方便、实用,长此以往,塑料袋再次走红、走俏,重回江湖。
塑料袋重回江湖在小市场情况更甚。记者在西安市雁塔区一个小型菜市场看到,这里的塑料购物袋就挂在顺手处,可谓“随手可得”,每家商户的货架、菜品周边及商户老板的手中都有塑料购物袋,全是免费提供使用,而且大多要多少给多少。提到“限塑令”,某蔬菜店老板连连摇头,称“超市的菜那么贵还收你袋子钱,我们这多好,付钱去掉零头,买菜回家连垃圾袋都搞定了!如果每家商户都卖袋子,你得多花多少冤枉钱?”记者看到有人只买了很少的菜品,老板依然会用塑料带装好、称重,无偿使用塑料购物袋在菜市场了已经成为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一种默契,老板给得顺手,顾客拿得心安理得。
时下,塑料袋的生存空间不仅没有受限、萎缩,反而红火、不再遮遮掩掩,透着一股得人心、顺民意的自信。
“限塑令”渐行渐远“白色污染”愈演愈烈
草绳系肉、柳条串鱼、荷叶包豆腐、纸袋装油饼、竹篮子放蔬菜......透着环保、休闲和雅致的购物习惯都去哪儿了?
塑料购物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糟糕的发明”。塑料袋尽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200年至1000年的自然降解周期带来的“白色污染”让人头痛不已。因焚烧塑料袋带来的土壤、空气、水体污染,更被人认为是潜伏着“断子绝孙”的巨大隐患。有数据显示,每年塑料总消费4亿吨,中国消费占到6000万吨以上。“白色污染”的危害可谓*。
我国城镇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随风飘舞的塑料袋对环境造成了*破坏。“限塑令”实施初期,我国的“白色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遏制。近年来“限塑令”有些懈怠、甚至有名无实,“白色飞花”又开始困扰我们的生活:高速公路上飘来飘去的塑料袋影响司机视线使飞驰的汽车出事故,动物误食了塑料袋命丧黄泉,垃圾堆垃圾场塑料袋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忘了“限塑令”,人们不再自觉减少使用塑料袋、不再重复利用塑料袋,“限塑令”渐行渐远,从我们的身边走开了。
别让“限塑令”成为众人眼里的笑话
“限塑令”为何形同虚设?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习惯问题。老百姓多年使用塑料袋已成习惯。很多年轻人不习惯购物自带环保袋,对花钱买塑料袋只想方便、忘了环保。二是商家无良。商家为了成交、销货,提供塑料袋既是“服务”,也是招徕促销。一卖一装,“限塑令”被忘到了脑后。三是观念问题。绿色环保理念在广大市民心中尚未完全扎根,部分经营者、消费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知行不一。绿色包装、绿色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确立。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陈晨分析认为,通过收费限制使用,确实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是消费者付费以后,产生经济学上“代偿心理”,使用塑料袋会更理直气壮,塑料袋使用反而会增长。“限塑令”行走九年效果不佳。
陈晨指出,“限塑令”希望变无偿为有偿的思路是对的,但限制的起点与限制的目的不匹配,消费者只付出了塑料袋的生产成本,却没有支付降解塑料袋的生态成本、环境治理成本,“限塑令”便遭遇了尴尬。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的各方行为交叉,为塑料袋留下生存空间,使得“限塑令”陷于空转、难以落实。
遏制“白色污染”,不能只限用、不限产、不限销。“限塑令”在顶层设计上存在缺漏,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限塑令”九年后成为众人眼里的笑话,值得决策者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