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业产能过剩 供应侧改革大势所趋
- 2016-03-11 08:03:538893
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出口、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向上发展的三驾马车。鉴于性经济危机阴霾不散,出口陷于疲软,相当一段时间来奉行的“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显得有些失灵,由此,近几个月来*提出新要求,认为增长不能像历*采用过的刺激手段、改变需求侧来实现,而是“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来求得实现。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更是根据改革供应侧的指导思想直接开出了五张药方:那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一条扭转经济状况不佳局面的新思路。
在中国经济全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印刷理应按照*的要求,通过改革供应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力。
印刷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印刷的年产出已经从1997年的47.97亿增至2014年的10857.5亿,翻了200余倍,虽说出自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1979年的数据与出自国家*的2014年的数据在统计口径上可能存在着差异,而且2014年的产值也因为包含了印刷企业的房屋租赁收益、原辅材料买卖等一块非主营收入显得偏大,但印刷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供应侧改革对于整个印刷行业势在必行。
印刷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导致设备的利用率不足,企业获利能力下降。
按照可以见到的统计数据,仅是2001年至2012年的13年间,我国从海外引进的对开四色以上印刷机累计就达10738台,年均895台,*设备的大量引进,一方面是大大提升了国内印刷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因为产能增速大于市场增幅,造成了设备开机率不足,休眠时长增加,企业获利能力在下降。数年前即已有海外报纸引用东莞印刷工人的话,称现在的夜间印刷厂黑灯瞎火,与以往的热火朝天判若二致。
印刷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导致产品价格不振,有些已经跌至二十世纪后十年的水准。
这几年,印刷企业的经营者总是抱怨劳动力成本上升、印刷工价却是不升反降,其实这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结果。因为产能大于实际需求,为了争得业务,就难免大打价格战,终鱼死网破,整个行业都在走下坡路。北京市印刷行业协会任玉成理事长早几年就指出:“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出版物的印刷工价已回落到1991年与1994年全市执行的工价之间,而且仍有继续走低的趋势。”他还以2009年北京印刷业625家出版物印刷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例,指出该年这些厂“实现销售86亿,利润1.93亿,利润率2.2%,同年我国工业的平均利润率是5.47%”,印刷业的获利能力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是产能大于需求结出恶果。
印刷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导致劳动者收入有限,员工流动性增加。
较低的获利能力势必造成印刷企业员工的低收入,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便是面对这几年各地政府提出的年度低工资增长线,印刷企业也跟得有点气喘吁吁,于是员工的流动性在增加,招工难显得更为突出。为了稳住骨干员工,有些经营者不得不割舍有限利润,为员工每天提供两顿工作餐、宿等各种福利待遇,尽管如此,只要行业现状得不到改变,只要印刷生产中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被渲染得过度,员工流动性强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本质解决。
供过于求的现状,决定着整个印刷行业必须开展供应侧的改革。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信息获取渠道,内容印刷企业遭遇严峻挑战
印刷业需要开展供应侧改革的另一原因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市场对内容类印刷品的需求在减少,像纸质广告、报纸这几年的下滑速度远超行业经营者原本的估计,为此,印刷业必须根据市场的这一变化开展供应侧调整。
不知何故,国家*每年公布数据的口径都不完全一样,因此难以列表清晰地说明内容印刷业逐年下降的情况,但即便如此,有些数据还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内容印刷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和实际用纸量在发生的变化。
2011年的统计数如下:当年“全国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9305.35亿元”(《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2014)》中列出的数据是8677.13亿元),其中,出版物印刷“主营业务收入1312.41亿元”,占比14.1%,同年包装装潢印刷业的营业收入达到6747.94亿,占比72.51%。该年全部出版物印刷折合的用纸量为717.01万吨,其中报纸用纸占到这部分用纸的72.88%。
时至2013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折合用纸量695.24万吨”,与2011年相比下滑了3个百分点,报纸的用纸量占比也相应下滑至这部分用纸量的69.4%。
时至2014年,“全国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11740.2亿元”(见2015年7月16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但进一步细分,我们可以看到:该年报纸总印张降低8.8%,期刊总印张降低5.4%,图书总印张降低1.2%。从印刷生产情况看也是如此:该年的“黑白印刷产量3.2亿令,较2013年降低3.0%;彩色印刷产量25.3亿对开色令,降低1.2%。”
由此可见,互联网阅读的发展导致内容印刷业受到冲击是不争的事实。从这点出发,内容印刷企业供应侧的改革势在必行。实事求是地说,这几年书刊印刷企业也在做努力,隶属于上市的出版传媒集团下的书刊印刷企业更不缺乏资金支持,但这些企业改革的步伐迈得还不算大,真正着眼于长远发展,他们应该以江苏凤凰传媒下属的新华印刷为榜样,尝试走得更远些,触角更为宽广些。
包装印刷需求也不会无止境增长
在内容印刷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受到严重影响后,印刷人更多的把目光投向包装印刷,为此,包装印刷在中国印刷年总产值中的占比也已经从2009年的65%提升至2013年的74.45%,几乎是每年向上增加2个百分点。但必须指出的是:包装印刷的市场需求也不会没有止境,国内包装印刷的产能同样已经是供大于求,2015年不少包装印刷企业的日子同出版物印刷企业一样过得艰难,毫无疑问“去产能”也是包装印刷业的需要。
影响包装印刷继续增长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几条:
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包装产品已经相对饱和,继续增量的空间有限。
中国自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成为过去,经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早已呈现物资丰富,消费品充足的状态,现在常见的不是消费者买不到东西,而是供应商如何卖出产品。性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包装产品同步受到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包装印刷物的市场增量将会有限。
包装印刷产品以准确反映产品,防止运输途中可能导致的损坏为目的,简约包装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子孙万代,节约有限资源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并不希望过度包装,因为这既浪费资源,又导致产品售价的上涨,被拆开后的包装即便再精美大多还是被抛弃。何况包装印刷所需的基本原材料——纸张本身就存在着对森林的砍伐。
严苛的环境保护法规出台势必提升包装印刷的生产成本,新增成本将不可避免地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他们不会愿意为过度包装买单。
愈益严苛的环境保护紧箍咒对包装印刷企业的压力尤大。治理,理所当然地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这块成本除了企业通过提升效率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消化外,终无可避免地将转嫁给消费者,伴随着消费者炫富心态、崇尚奢华理念的渐渐退去,以过度包装为荣的想法已成过去,他们需要的是包装盒内的产品而不是包装,除了送人的礼品外,他们不会心甘情愿地为奢华包装买单。
包装印刷的发展既然存在着制约因素,也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促进因素,那就是市场希望包装企业能够提供更多设计新颖、外观让人刮目的产品,希望通过供应侧的改进,能有更多与时俱进符合消费者理念变化的产品,希望能把以前只能当作垃圾扔出去的外包装稍作变化还可以移为他用,这就得靠我们企业的努力。
一句话,包装印刷同样存在着供应侧改革的需要,包装印刷依然存在着发展的空间,但这个增量不会无限扩张,更多的是对质的不断提升。
创造新需求是印刷业的课题
供应侧改革的要求决不仅仅是“去产能”“去库存”的问题,它同样要求生产企业更多地重视创新,重视新产品的开发,这对印刷生产来说同样如此,所以,印刷向文化产业方向延伸发展,由单纯加工生产向集“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生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既是企业为了掌握自身命运求得主动的需要,也是以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需要。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来,印刷业加工生产的市场定位决定着他们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低端,缺乏话语权,加之一段时间来,企业发展中对差异化经营的重视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间经常为了竞争有限的印刷业务大打价格战,低价竞争决定着企业难以获得可观的利润,缺乏能力出资去用于产品的进一步开发。
印刷要创造新需求,首先就要求印刷人有创新意识,要经常地分析市场的需求热点,分析现有产品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新品去引导市场消费。尽管市场的需求其本源来自于消费者,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多时候,在你展示给他们之前,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展示给他们,告诉他们想要的东西。”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这番话还是有它内在道理的。
印刷要创造新需求还要求企业具备整合社会各方信息与资源的能力。我们行业内不乏有乐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达人,其原因就是为了通过交流更多地了解市场的变化,知道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少了这一点,你想要走在市场的前列都难。
当今的社会确实是科技发展与信息传播极快的社会,要想走在市场的前列就得注重信息的补捉,产品的研发,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就得了解市场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与应用,然后把所有这一切糅合在一起,以此求得企业新研发的产品让人感到眼睛一亮,去争得更多属于自己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关键的是,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没有持续的投入就不可能有开创性的进步。
所以,供应侧的改革除了“去产能”的要求外,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是又一个重要环节,提供市场所需要的新品,对于印刷界来说以前做得不够,真要做到、做好,又需要花十二分的努力。
顺应“一带一路”战略走向海外是“去产能”之路
近二年,*提出了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意义深远,这既是为了打破社会原有格局,也是中国经济经过持续三十来年的发展再要向前进步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既是中国帮助沿线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汲取中国经验共同进步,也是中国经济走出去,争取一片更大的发展空间。
迄今为止,中国印刷企业走向海外虽说已有*,但这支队伍还显得单薄,吸取前人经验,创造条件,大胆地走向海外也是中国印刷业落实“去产能”要求的有效途径。
当然,走向海外有着比在国内运作更大的风险,各国的国情不同、语言不同,对走出的劳动者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不同、生活习性不同,这对企业适应新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规模的企业,有特色的企业应该对此早作思考。
不久前闭幕的2015*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这也是中国印刷业后五年的工作方向,我们应该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融合新技术、新工艺,狠抓绿色生产,大步走向海外市场等环节,在满足市场需求侧的要求上下功夫,在积极拓展市场的同时,有效调整印刷产能,做好供应侧的改革,以此求得印刷业新一轮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