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德格印经院特殊雕印法 近300年留存30万张经版

2016-01-14 14:01:547206
来源:国家旅游地理网 作者:Green
  导读:在电脑打印早已普及的今天,雕版印刷这一古老技艺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去了解它。
  
  很少有人知道,四川甘孜州的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2006年成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印经院保留的30余万张经版,至今仍在*印刷着各种藏文化典籍。
  
  雕版印刷坚持近300年
  
  在一次非遗展上,非遗传承人彭措泽仁手持刻刀,娴熟地在木板上刻下藏文。这样的经版再用宣纸或藏纸印刷,便成为在藏族聚居区广为流传的藏传佛教经书和各种藏文化典籍。
  
  带队参加此次展览的甘孜州康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胜介绍,当年的德格土司对藏文化相当重视,为了让手抄的经书或天文地理等藏文化典籍传承下去,财力雄厚的土司邀请了近300位技艺娴熟的工匠开始雕刻,印刷后广为传播。而印经院从1729年开始,除了1958年至1979年间中断20年外,雕版印刷已经坚持近300年。
  
  这项印刷技艺,分为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制作过程非常考究。杨胜说,印刷所需的藏纸,以一种名为瑞香狼毒草的根为原料。“这种根有毒,因此藏纸不会被虫蛀,哪怕存放几百上千年也没问题。此外,它吸墨性好、分量轻、有韧性,尤其亚光的特色还利于保护眼睛,因此相当珍贵。”
  
  而经版则是以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红桦木为原材料雕刻,“这种木材韧性好、防腐。”杨胜介绍,制经版前,红桦木还要先经微火烤,脱去水分,再在粪堆中沤制数月,然后取出水煮、烘干、刨平,才能用来制版雕刻。而刻版的工匠要求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以保证刻准、刻好。经版刻好之后,还需经过12次严格审校,再放入酥油中浸泡一天,晒干才算完成。
  
  由于这是一件惠及子孙的工作,印经院刚创建时的刻版工匠们,报酬甚至是用黄金结算。杨胜说,土司把金子磨成粉,抓一把放在刻好的经版上抹平,陷进字里行间去的金子倒出来就是工人的收入。
  
  30余万张经版创造奇迹
  
  经过近300年的日积月累,德格印经院保存的经版已超过30万张。“至今没有一块变形和虫蛀,堪称一大奇迹。”杨胜说。
  
  杨胜介绍,为了保存这些的经版,印经院内的藏经阁设计巧妙,存放的经版规范有序。而为了消防安全和保护经版,印经院内至今都没有安装电灯,以免出现线路故障而引发火灾。不过,印刷间的自然光线充足,印刷工人能依靠窗户、天井等投射的自然光线熟练工作。他们两人一组相对而坐,一人在经版上刷上朱砂或墨汁,一人把纸张铺在经版上。当卷布滚筒均匀推过,一页文字就印好了。
  
  据了解,这项非遗同样面临传承乏人的尴尬。如今,德格印经院*从事刻版的不足10人。非遗传承人彭措泽仁近几年不断收徒,目前也只带了十几个徒弟。
  
  非遗技艺后继乏人,德格印经院馆藏经版尤显珍贵。杨胜介绍,德格印经院的馆藏典籍超过830部,除了藏传佛教经典,还涉及历史、经济、天文、医学等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一些珍本和孤本,“其中梵文、尼泊尔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为世界仅有,也是印经院珍贵的文物。”
  
  为了传承雕版印刷这项非遗,德格印经院已经从去年开始启动对《大藏经》的雕版复刻。杨胜透露,《大藏经》的经版多达10万余张,如今历经一年,已经新刻了5000多张,预计这项工程将在10多年以后全部完成。

上一篇:纸价狂涨催生蝴蝶效应 纸制品或迎来报复性上涨

下一篇:传统纸媒体和市场需求空间被不断压缩和蚕食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