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报亭墨香依旧 也需升级改造换新颜
- 2016-01-07 10:01:108242
曾经会为了去书报亭买份报纸而短暂停留,如今步履匆匆,不再是顾客,而只是过客。飘着书报香的小亭子日渐减少,那些带着油墨香的记忆也越来越远了。街角的书报亭为我们而驻守,我们却一次次将其抛之脑后。直到某天需要买某张报纸时才突然想起,却忘记了曾经的方向。
书报亭中转动的缝纫机
合肥市长江中路与长丰南路交叉口的书报亭中,40岁的史俊英正在给顾客将衣服改小。
不到三平方米的书报亭里,整齐地摆放着报纸杂志。此外,还售卖一些饮料和烟。不过惹人眼的是一台老式的旧缝纫机。史俊英坐在那,腿上盖着厚衣服,娴熟地在缝纫机上忙碌着。还从自家带来了一个炭火盆,用来取暖。
当问到书报亭现在情况如何时,史俊英直摇头,无奈地说道“书报亭不行了,看报纸杂志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每月书报的收入刚好够400元的租金。如果不是生意不好,我也不会在这里重操旧业,帮人修改衣服了。”2007年,32岁的史俊英开始经营这个书报亭,不想一晃8年过去了。“曾经一期《读者》可以卖出去50多本,现在只能卖十几本了。”
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开门,一直营业到晚上八点。眼见着买报刊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也就一些老人以及上学的小孩来光顾这个书报亭了。
期间,有位住在安徽农业大学的退休老职工来买了一份《参考消息》。“每天早上散步、买菜回来,经过书报亭就会顺便买上一份报纸。每天读报一个半小时,这都成习惯了。”
“他是老顾客了,两年来,天天早上都会来买份报纸。”史俊英表示,要不是这些老顾客,这个书报亭也就开不下去了。
看似很少的租金,在史俊英看来也是一笔大数字。“如果租金能减一些就好了,哪怕就减50元,我也觉得有干劲。”
有一座书报亭甚至卖棉拖鞋、棉袜以及小孩玩具等,报刊反而很少。还有一家已经好久没有开门营业了。
老人、青少年与书报亭
书报亭,本应水墨书香,如今却黯然失色。
近,有关蚌埠市因为创建文明城市而清理取缔书报亭的消息,引发了市民热烈讨论,反对之声大于赞成之意。
在这之前,北京、郑州等地也出现过拆除书报亭的现象。
而在国外,书报亭的待遇就截然不同。在巴黎、伦敦、俄罗斯、日本街头,随处可以看到书报亭。政府不仅允许它们的存在,甚至有意把它们打造成文化的象征。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前的报亭甚至已经成为游客必去之地。
书报亭,这个曾经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的小亭子,如今却一再面临因为影响市容而遭拆迁。据了解,合肥市区的报刊亭不到两百座,零零散散分布于街角。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媒体一直处于困境中。随之而来就是买报纸杂志人数的锐减。但是减少并不意味着没有。
还是有许多人来这买报纸、杂志。主要是以老年人以及青少年为主。老年人因为习惯使然,觉得电子阅读伤眼,所以还是会选择传统的报纸等。青少年因为家人限制其使用电子设备,所以会买一些爱看的杂志。
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来到书报亭,买了一份《大江南证券》。他表示“从创刊开始,每年都会订阅《新安晚报》,每月还会买上一本《小说选刊》,因为集合了好的文章。”
16岁的高中生刘志明则买了《读者》和《*阅读》两本杂志。“因为喜欢看,所以每个月都会买。”
同时,通过微博发现,现在买报买杂志的大有人在。虽然各自的喜好不一,但是都是奔着书报亭去的。
微博网友“真真真二爷”表示“越来越多的书报亭关门了,可我还是一个会买杂志看的老古董,初中时开始买各种杂志塞在书包里然后赊账让老爸周末去结,短短二十年好像一切都变了,有点想回到过去……”
因为《琅琊榜》而爆红的王凯,近日登上《时装男士》Star增刊封面,因为只在京沪地区限量发行,引得其粉丝纷纷去书报亭抢购。一时间,书报亭也成了“香饽饽”。
网络来了,书报亭走了
对于如今书报亭的处境,安徽邮政以及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两家也是有苦难言。
合肥的书报亭主要是由中国邮政以及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在做。以长江路为界,南边是邮政书报亭,北边则是徽风书报亭。
书报亭的建设初衷是为了占领宣传阵地、提升城市品位、拉动文化消费、扩大就业岗位。曾将,那些书报亭为多少市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如今,合肥市区的书报亭数量大幅下降,总的加起来不到200家。
据了解,曾经地理位置较好的书报亭一个月光卖报刊的销售额高达5万元左右。如今,书报亭报刊的月销售额普遍的是2000元至3000元,已不能维持生计,只能靠售卖一些饮料、烟等进行贴补。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安徽省报刊发行局宣鸿飞副局长表示:“影响书报亭发展的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科技的发展,数字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得看纸质报刊的人大量流失;第二,交通发达,以前骑车以及步行遇到书报亭就可停下来买一份报纸或者刊物,现在点对点式的出行方式已然做不到;第三,城市市容部门对书报亭的管理。有些书报亭脏乱差,对市容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安徽徽风报刊营销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波看来,城市管理对于书报亭的影响颇大,以至于书报亭的数量未见增长反而在下降。
宣鸿飞副局长以及高波总经理在谈及书报亭时,一致表示书报亭的存在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在于它的公益性。报纸、杂志以及书籍,传播知识文化。在总理发起倡导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书报亭更是承担着一份责任。
书报亭升级改造换新颜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议“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他认为,报刊亭不该消失,反而应该升级发展。
据悉,12月3日,一座新一代多功能东方书报亭亮相上海静安区街头。新一代多功能东方书报亭箱有着黑色的外壁以及三块硕大的电子显示屏,箱体两侧配置高清户外显示屏,配上WIFI服务,引入公共事业费代收代缴、卡类充值、文化票务等便民业务,打造公共信息、政务信息、便民信息、商业信息发布平台。
宣鸿飞副局长以及高波总经理仍然十分重视书报亭的未来发展。他们不希望看到无处买报刊、无人阅读的景象,更不希望书报亭被取缔拆除。
安徽邮政针对当前情况,准备对现有的书报亭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将书报亭打造成方便市民出行的便民亭、传播*文化的文化亭、宣传政务信息的政务亭、展示城市风采的景观亭。不断丰富书报亭的功能,如提供免费WIFI以及快件自提柜,使之能够有更多存在的理由。”
徽风书报亭也将从之前的以报刊为主,便民服务为辅转向以便民服务为主,报刊为辅。高波介绍到,“目前我们也正在着手对书报亭进行转型升级。准备将书报亭更名为文化便民亭。从售卖单一的书报文化读物转向提供演绎票务以及旅游产品的多种文化服务。同时,还准备在亭内增设电子触摸屏,以供市民阅读党报等。便民将成为其大的特点。”
书报亭不仅仅是一个卖报刊的小亭子,更是城市文化公益设施。本来阅读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如果再取缔书报亭,全民阅读岂不成了纸上谈兵?
上海有2000多座书报亭,杭州则有1000多座,相比之下,合肥的书报亭太少了。
大街上,散步买菜回家的大爷从书报亭买了一份报纸,放学途中的学生买了本新的杂志。书报亭,不起眼,但却很重要。每一座书报亭都集聚着附近一批爱读报、看杂志的人,这里成了他们的牵挂。
书报亭如果有一天全都消失了,这个喧嚣的城市,将再也无法停下路人们匆匆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