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渗透传统行业 二维码可植入标签市场
- 2015-10-30 18:10:436792
在网络技术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的标签印刷工艺的不足愈发显现出来。这一系列的问题,带来的是利润的减少,是发展的困境。
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标签印刷工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是目前影响标签成品率、影响材料损耗的主要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成品率上升,损耗下降,利润空间提升。否则,标签印刷企业面临的是不断压缩标签的利润空间,在原有水平上徘徊。
组织技术团队有计划地解决上述问题,使企业的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使生产线的标准化和数据化更完善,是标签印刷企业应该做也可以做到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传统标签印刷企业,必须要注意从生产型向技术型的转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必须从依靠一线机长调整到更重视和重用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通过技术攻关、技术提升,在过程中组建并完善工程技术团队。工程技术团队从一开始就必须有梯队意识,既包括一线人员,也有二线人员。工程技术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将生产工艺数据化、标准化,我们需要的是只要按标准工艺操作就能得到设计目标要求的产品成品率,而不是各个机台、各个班次起落很大的产能与损耗。
可变数据助力标签印刷新发展
传统标签印刷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短版、个性化印刷需求,再也无法保持“淡定”。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印刷技术不断融合,以二维码为载体的可变数据印刷借助灵活、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喷墨技术,为传统标签印刷行业带来了新的转机。
功能:防伪营销,浓缩的都是精华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二维码逐渐取代了产品包装和标签上的一维码,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直接入口,在不改变原有防伪溯源体系的同时,还大大提升了可变数据查询的体验性和易用性。除此之外,相对于移动互联网强调的及时性、定向性、性、感触性,简单的防伪溯源查询功能显得低端而又冰冷,并不足以发挥二维码真正的潜在能量。目前,二维码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防伪需求向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营销功能上拓展。
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以二维码为载体,生产厂家可以利用抽奖的方式激励消费者购物和扫码,以积分的方式增强客户粘性,逐步建立起厂家与终端消费者的直接信息渠道,并获得海量的客户信息资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掌握各地域消费者的不同喜好、产品的销售动态,进而有目的性地安排产品开发和生产,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营销和推送,提升生产和销售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模式下,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甚至可能会成为撬动一个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支点。
应用:领域产能
在我国巨大的快速消费品市场,任何单一产品都有着海量的可变数据印刷需求。以往用于防伪溯源的可变数据,被限制在产品附加值较高、防伪需求较为突出的产品上,比如药品、保健品、酒类、奶粉等,而针对营销应用的二维码,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日化、食品、饮料、烟酒等领域。以国内饮料行业为例,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瓶装水产量接近一半,约有1500亿枚瓶装水标签。
如此庞大的可变数据印刷需求,怎能少得了与之匹配的高速、高产能印刷设备呢?这一方面,完全可以交给优势的喷墨技术来解决。目前,主流的UV喷墨设备运行速度都在70m/min左右,高速的甚至能达到或者超过150m/min,完全可以应付得了这种海量可变数据的印刷需求。
个性化:彩色多样
随着数字印刷技术尤其是喷墨技术的发展,可变数据也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色条码、数字等,而是逐步向彩色和个性化发展。那些与彩色字符序列、彩色旋转可变文字、彩色纹理进行防伪结合的二维码防伪方案和应用等,无不突破单一、传统的黑色可变数据形式,采用了彩色和更加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不仅如此,为了在鼓励消费者扫码的同时,防止单一产品被重复扫码或者在商品消费前就被扫码,厂家在可变数据的印刷位置设计上也别出心裁,比如采用刮刮银遮盖二维码的一部分、在烟盒内部咬口增加喷印校验数据位、在软包装的正背面同时喷码或喷校验位等新方式层出不穷。
那么,如何将这些创意设计转化为现实?当然还是要有相应的彩色可变数据印刷设备,同时提高数字印刷单元的灵活性,适应多种工艺的变化。
方案:突破创新,从单一设备到整体解决方案
从二维码应用来看,客户需要的已经不单单是一台数码印刷设备,而是基于二维码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不过,虽然有很多数据和防伪方案公司可以提供二维码运维平台,但由于缺乏对标签市场和可变数据印刷的理解,他们往往直接面对的是生产厂家,生产厂家把需求传递给印刷厂,由印刷厂寻找合适的数码印刷设备来实现,中间太多的断点产生了诸多沟通不畅,容易给小规模企业上马二维码应用解决方案造成障碍。
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标签可变数据印刷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不少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不断开拓创新,从客户需求出发,推出了多种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从数据运维平台、查询终端、客户端软件到实际的喷墨赋码设备,可以给客户完整的系列软硬件产品,既可面向生产厂家,又可面向印刷厂进行推广,一步到位,免除客户后顾之忧。而且,基于云平台的工作方式,既可给大规模企业搭建私有云,小规模企业也可以直接加入现有的公有云体系,按数据使用量收费,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