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找好突破口是关键

2015-08-19 09:08:156662
来源:中评网
  导读: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国制造业始终坚持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着增强,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较短时间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上海证券报发表特约撰稿人梁达文章分析:
  
  1.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近1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9%。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大国地位。2014年,中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
  
  近10多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中国在化格局中的分工地位。从国内看,建国60多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9%,增加了1倍多,促进中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
  
  从对比来看,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的比重为2.7%,居*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四;2007年达到13.2%,居*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国又重新回到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如粗钢、煤、水泥产量分别由1978年位居*五、第三、第四,现在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2007年粗钢产量已占世界钢产量的1/3多,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8%以上,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45%以上。原油由1978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发电量由第七位上升到位。
  
  3.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8318亿元,比2008年增长2.7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增加到2013年的0.8%。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拥有科技机构5.2万个,比2008年增加了1.87倍;规模以上企业共申请53万件,是2008年的3.4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集中活跃的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式创新转型。2014年,中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13312亿元,占GDP比重达2.1%,是2008年4616亿元的2.9倍;按照汇率计算,中国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于地位。
  
  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围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这一主线,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大技术改造和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取得积极成效。
  
  一方面,重点行业*产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29.5%,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占海外市场的份额达到40%,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电力、煤炭、炼铁、炼钢等21个行业均完成了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国共淘汰电力落后产能544万千瓦、煤炭14578万吨、炼铁618万吨、炼钢884万吨。制造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制造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优化,*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低端落后产能不断淘汰。按照目前标准,中国低端落后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
  
  5.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的总要求,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一是企业兼并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6月,中国汽车销量*名的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90%,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3年水泥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37.8%,较2010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平板玻璃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53.5%;电解铝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68%。二是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2014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4%和10.6%,分别高于东部地区0.8和3个百分点。
  
  离制造强国尚有一定差距
  
  文章认为,近几年来,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中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总体来看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紧迫。
  
  1.缺乏上有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品牌企业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缺乏世界,企业发展不足。企业在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品牌化发展滞后。据统计,2014年,在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第三,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
  
  据统计,中国主导制定的标准占比不到0.5%,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同时,中国企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大国地位也不相称。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4.3万家,工业增加值达到21.1万亿元,居,但中国内地进入“世界500强”的工业企业仅36家,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着成就,申请数量大幅上升,2014年中国授权的发明共计23.3万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例如,2013年,中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进口额超过了原油,是中国大进口商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动不够活跃,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中国基础研究比例不足5%,仅仅是发达国家比例的1/4。原隶属于各工业部门的院所改制为企业之后,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管理开始从共性技术领域转到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不再从事共性技术的研发,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弱化。
  
  同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在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
  
  3.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依靠投资进行拉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工业发展尚缺乏统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偏低,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产能利用不足。
  
  据统计,2014年中国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但是目前在建、拟建生产线仍有30-40条,新产能仍以10%的幅度递增。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许多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向服务转型的程度和效果。在集群发展方面,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发展尚缺乏“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
  
  4.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竞争,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
  
  从竞争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在部分行业,如电信设备制造,开始拥有的竞争力,相关企业也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成为竞争中的*。
  
  然而,在其他重要行业,如汽车制造,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国内竞争的水平,难以到发达国家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在其“家门口”进行有效的竞争。在很多行业,中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研发能力。整体升级需要从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从依赖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5.人口红利消失,低成本优势不断减弱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560万人,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2014年末,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从2009年至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6.3%、7.5%、9.7%和9.8%。从2003年到2012年,城镇单位的平均货币工资水平从13969元上升到46769元,9年间涨了3.3倍。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中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抓住机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章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但机遇也,并且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审慎应对、前瞻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先机。未来中国制造业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1.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十八大以来,党*、*作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四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市场。农业现代化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都为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2.持续快速增长的10亿人口级的国内市场将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每年将有1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4个百分点,吸纳4000万农村人口进城,带动4000多亿的消费需求,4万亿的投资需求。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将成为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大机遇之一。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制造业所拥有的大优势。
  
  3.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与过去几轮科技革命中中国始终处于跟随状态相比,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建立在传统成熟技术基础上。因此,中国制造业基于过去3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水平。如中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列车、汽车动力电池、特高压输变电、禽流感疫苗等方面已经跨入了*行列。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就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成为产业发展的。
  
  建设制造强国是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
  
  一要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体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情出发,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二要鼓励企业追求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转变。
  
  三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要推进传统产业向中迈进,优化制造业布局,逐步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向化、服务化方向转变。

上一篇:标志齐全成辨析点 食物包装标签标志成问题

下一篇:三个层次看自动包装机械市场竞争状况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