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同仁刻版印刷技艺的历史传承
- 2015-03-24 09:03:342007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主要分布在同仁县年都乎乡卓隆村和郭麻日村。是以家庭传统作坊为形式的手工刻版印刷技艺,鼎盛时期有刻版印刷作坊50余家,年销售量在4500件左右,主要销往塔尔寺、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贵南、贵德等地,同时还销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和四川省等地。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产生于元代,早在十三世纪末期,名为三旦仁钦的上师研发了藏经文刻版印刷术,他在刻版印刷技艺达到时期,就将该技艺传承给两个徒弟,僧众丹增和比丘华藏。当时安多地区缺少刻版印刷的艺人,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这门技艺,三旦仁钦将徒弟僧众丹增留在身边,在卓隆村从事刻版印刷技艺,将徒弟比丘华藏指派到四川德格从事刻版印刷技艺。三年之后,两个徒弟的刻版技艺得到了三旦仁钦的认可。从此两位徒弟以刻版印刷技艺师父的身份进行传承。他们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进行刻版印刷制作,使刻版印刷技艺以家族传承方式一代一代相传到至今。
同仁刻版印刷的主要体裁有经书、绘画图案(龙达“风马”)、人兽和睦图、八卦图及各种佛像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祭祀山神、二郎庙神、祭天、祭地、农事耕作、节令习俗、“六月会”、历史典籍,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等精神生活追求,反映了当地农耕社会生活和民俗生活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诸多内容。主要代表作有《玛囊松本》(共5400件刻版)、《智格勒日松本》、《格谢阿日松本》、《云增仓格木》等;还有《人兽和睦图》、《释迦佛像》、《文殊菩萨佛像》、《龙达》、《八卦图》、《坛城》(120种图案)。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是青海安多藏族农耕社会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藏族农民传统手工技艺,其特点是在民间藏族群众中进行手工技艺传承的,其作品流行于藏族聚居区藏传佛教寺院,亦有少量的印刷品用于农家村民的祭祀、驱邪、装饰、节庆等诸多方面。大量的印刷作品以藏文经书、藏文历史、典籍、佛教人物图像、坛城设计图案为主要内容。刻版形制以长条形、矩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形式,与中原汉族黑白木刻版印刷相近,但具有浓厚的藏族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以独特的木刻印刷术,显示出安多热贡藏族传统的木刻与印刷术的基本特征。
作为青海藏族农耕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交融的缩影,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对于研究藏族早期的历史文化、印刷术、宗教与艺术的传播,以及藏族人类学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的手工技艺,是藏文化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研究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科学技术重要的依据和见证,也是中华文化文字印刷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活化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