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塑”造的恐怖 塑料的“环境污染”与“心理污染”

2015-01-04 09:01:001932
来源:互联网
  导读:便利的同时总是伴着迟来的痛苦,痛苦的时间总是忽略原本带来的便利。塑料袋的白色污染,带来环境与心理的双重污染。
  

  甘肃地膜与“白色污染”
  
  甘肃的污染问题出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然而30日召开的座谈会似乎让一切有了转机。
  
  30日召开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贯彻实施一周年情况座谈会上获悉,甘肃省已初步形成涵盖地膜捡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的地膜残留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据了解,2014年,甘肃省财政安排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2000万元,各地共配套安排地膜回收利用专项经费1364万元,有效激励了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全省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293家,设立的乡、村回收网点2148个,乡镇政府专兼职管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工作人员明显增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省地膜回收利用率达75.4%,比2013年提高4.7个百分点。
  
  重压之下,白色污染是否飘的起来?
  
  从2015年1月1日起,三亚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商场、超市、景点、酒店、园林环卫系统等将全部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律使用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这是三亚市为防治白色污染下出的一步“重棋”。
  
  三亚市全面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具体步骤为,从明年1月1日起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商场、超市、景点、酒店、园林环卫系统全部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律使用科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农贸市场塑料袋的使用可按《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倡导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
  
  据了解,三亚市此次推广使用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由海南省本土企业红背带环保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该企业司与广东上九集团合作建设,以木薯为原料,加工成淀粉,生产可完全降解的塑料制品,年产量可达1800吨,主要用于替代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垃圾袋、农膜、杯、碗、餐盒等。
  
  吉林省年消费塑料购物袋3.5万吨?
  
  吉林省近几年,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明显、令人头痛、群众反映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及餐盒年消费量约3.5万吨。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白色污染”究竟对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前几年,有人戏称我国有两座万里长城。一为古长城;二为白色长城,指的是我国铁路沿线到处是白色的饭盒、塑料袋。自2008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限塑令”后,人们的购物习惯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白色污染”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把这些垃圾全部通过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至少需要长约100米,宽50米,深5米的大坑才能填埋完,但是要想将这些垃圾全部消耗掉,耗费的时间不仅仅是50年,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是百年。
  
  白色污染的“心理污染”,纠正偏见很重要
  
  事实上,我们忽略的一点是,白色污染不是生产出来的,是人们扔出来的。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是乱扔。
  
  是否说为了环保我们就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换言之,让塑料袋在未来的市面上越少出现越好?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这些大伙都知道,是现在时代的主题,我们国家肯定要与时俱进的。减少甚至禁止塑料袋的使用的确也是趋势,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国,肯定也不能逆趋势而动。不过,在承认塑料袋的确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余,
  
  超薄塑料袋之所以“人神共愤”,根本的就是人们把使用过的塑料袋随手乱扔,造成塑料的浪费。早在七八年前,人们对塑料袋的痛恨就曾经爆发过一次,那回是针对塑料袋回收时的管理不善,导致冬春时节,很多塑料袋会随着大风满城飞舞。
  
  限制使用,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形象会变好。

上一篇:特产包装混入“特务” 莫让市场鱼龙混杂

下一篇:金“包”藏娇 金属包装内外兼修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