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改革转型 印刷老企业有新活法

2014-08-26 10:08:511876
来源:印刷企业家网
  导读:尤其是近十年,伴随着新兴资本的介入、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印刷业面临着整体产能过剩、服务模式雷同、同行压价竞争等不良状况。对此,印刷企业茫然无措、暂且观望者有之,甩掉包袱、转型改革者亦有之。
  
  业界的有两句流行语:“要发家,搞印刷”、“要自杀,搞印刷”,这两句话生动地体现了印刷业一路走来的变迁。近十年,伴随着新兴资本的介入、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印刷业面临着整体产能过剩、服务模式雷同、同行压价竞争等不良状况。对此,印刷企业茫然无措、暂且观望者有之,甩掉包袱、转型改革者亦有之,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就属于后者。
  
  说起上海印刷集团,就不得不提到青浦印刷基地。这个项目,改变了上海印刷集团的命运,也引发了其的职业生涯变迁。
  
  整合搬迁,打破僵局
  
  沈剑毅,原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经济管理部主任,2007年12月被委派到上海印刷集团当总经理,其首堂大考便是着手相关企业向青浦基地搬迁的工作。沈剑毅为企业搬迁而来,然而,在这场必然发生的空间梯度转移中,他想创造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变迁。沈剑毅要唱一出整合大戏,重新梳理上海印刷集团。
  
  实则,在21世纪初的国有印刷企业中,整合搬迁、并购重组的戏码并不少见,尤其是盘子铺得较大的企业,过度投入、重复投入、恶性竞争、资金压力等问题突出,整治困难。上海印刷集团面临同样的困境,其下属的20余家企业相互间业务雷同度高,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仅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当时就已亏损1000多万元,已然陷入困境,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排除万难之后,沈剑毅对下属企业进行了集中整合,形成上海印刷集团三*系列。包括上海美术印刷厂、商务印刷厂的书刊印刷部分等在内的集团下属所有书刊印刷资源,集中*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形成新的“中华”品牌,集体搬迁至青浦印刷基地;由下属企业上海商务票据有限公司、上海丝网印刷厂、上海市印刷三厂等整合而来的上海商务印刷创意园区在市区成立,新的“商务”品牌应运而生,其主要服务于都市型印刷需求,比如短平快的商务印刷,还有票据印刷、制卡印刷及数字印刷等;还有一个是“新华”品牌,其市场定位为面向政府采购的保密印刷。三*,错位发展,一举解决了内耗问题。
  
  整合搬迁这一破旧立新之举对上海印刷集团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市区房产资源为资产运作增值创造了条件,不仅纾解了大额负债投资为企业后续发展带来的资金压力,也反哺了印刷主业。据沈剑毅透露,整合后的印刷主业,销售、产出规模在两年内翻了一倍。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有的园区导览图、节目单,还有不少相关书籍、内部资料等都交由上海印刷集团承印,使其赚足了面子,但如此庞大的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也得益于资源整合与资产重组后建立起的团队。整合搬迁这招棋算是下活了。
  
  棋活之后,多元发展
  
  2010年,智能电子媒体传播技术迎来跨越式发展,传统书刊印刷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增长乏力。这让很多书刊印刷企业体会到了负重爬坡,以书刊印刷为主业的上海印刷集团亦然。
  
  为提早应对,上海印刷集团在坚持书刊印刷主营业务的同时,分离出部分生产资源着力于包装印刷和商业印刷的开拓。包装业务首先从礼盒包装印制入手,逐渐拓展至药品包装设计印制和监管码赋码,目前正涉足食品包装印刷。但包装印刷毕竟不同于书刊印刷,加上对包装印刷上下游产业链的核心缺乏实质性的掌控,因此集团在包装印刷领域的拓展较为谨慎,现阶段尚未进行大规模生产设备投入,包装印刷占总体业务的比重维持在5%左右。相对而言,集团对于商业印刷的拓展则大胆得多。目前,其总营收比重已经占到主营收入的50%以上。
  
  在一个言必称“数字”的印刷时代,如果不跟“数字”沾点边,想必很容易被别人嗤一声“落伍”吧。上海印刷集团亦在数字印刷领域的开拓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2009年,上海印刷集团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在绢上复制唐卡之时曾引发众多关注;之后,集团采用数字印刷技术1:1还原复制了新疆龟兹的一个画窟;2013年7月,其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的新疆龟兹石窟亮相上海印刷周。在沈剑毅看来,珍贵的文物是有生命周期的,用数字印刷技术对文物进行复原保存,其社会意义不言而喻,所以,他特别希望艺术品复制能给数字印刷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结合集团近年来在数字印刷领域的发展积累,艺术品复制和文物的保护性复制目前已成为集团拓展数字印刷的主要方向。此外,上海印刷集团还积极探索按需出版印刷、个性化印刷等业务,“打造依托数字印刷的集数字信息采集、数字文化产品传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文化艺术品复制等多元化文化数字综合服务商”即是其在数字印刷领域的发展构想。
  
  近年来,在要求低碳环保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都在积极拓展绿色印刷。其中,符合绿色和环保要求的柔性版印刷被提到重要位置。但受版材价格的制约,其规模化推广速度较慢。将绿色印刷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途径之一的上海印刷集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过可喜的是,该问题现已取得了一定突破。2011年,集团“新华”板块开始尝试使用柔性版水墨印刷工艺印制中小学教科书,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五条机组式柔性版水墨印刷生产线,为上海中小学生印制了45个品种计300多万册的教科书。
  
  一系列动作使上海印刷集团这家老国企获得了新生,2013年,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但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环境,沈剑毅坦言,从事新闻出版实体服务很纠结,一方面要面对突飞猛进的新兴数字传播技术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要面对连年增长的人工成本的压力。然而,从来只有消亡的企业,没有消亡的行业。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沈剑毅和上海印刷集团依旧满怀信心。据介绍,2014年上海印刷集团将努力实现全年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5%以上的目标,其已然向未来发起了挑战。
  
  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上海印刷集团的重获新生之路也应当成为今后各印刷企业应对困境的范本。

上一篇:药用包装的监管同步于药品质量

下一篇:我国塑料包装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