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发展要谨防“低端过剩”
- 2014-07-03 13:07:351901
3D打印作为一种从无到有的新生事物,目前仍有许多关键性的技术瓶颈尚待突破,产业化仍面临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爆发式增长依然遥远,亟须运用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理性定位、科学推进。
不久前,香港亿万富翁李嘉诚投资美国3D生物打印公司之举引起广泛关注。消息称,这家公司能够使用一种生物组织工程技术3D打印猪肉、牛肉和皮革,快将在两三年后正式推出。
毫无疑问,3D打印是一个未来不可限量、发展空间巨大的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孕育发展,3D打印慢慢走到了开花结果阶段,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的汽车、飞机、人造肝脏组织、金属手枪等产品相继问世,预示着一个潜力的3D打印市场逐渐形成。据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去年3D打印产业的产值达到200亿元,我国3D打印产值突破2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40亿元以上的规模。
尽管如此,乐观地认为该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快速增*的想法并不正确。实际上,3D打印作为一种从无到有的新生事物,目前仍有许多关键性的技术瓶颈尚待突破,产业化仍面临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爆发式增长依然遥远,亟须运用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理性定位、科学推进。
3D打印是典型的新兴产业,而我国近年来一直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不遗余力地推动。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盲目扩大产能、忽视市场培育等因素,特别是一批大型企业纷纷跑马圈地,使国内不少新兴产业像传统产业一样出现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当前,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的产能都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求。一边是大量产能闲置、行业恶性竞争;一边却是核心技术、关键部件依赖进口,陷入低层次泥潭不能自拔。同样作为新兴产业的3D打印,极有必要审视前车之鉴,避免在产业化道路上再次“跑偏”。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3D打印是诞生不到三十年的新技术,我国在该领域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只是略微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完全可以通过不懈努力跻身前列。然而,与发生在国内传统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身上的故事一样,3D打印领域当前也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苗头,足以影响该产业的未来。例如,目前国内市场上生产3D打印机和3D打印产品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核心技术,不少桌面级3D打印机的核心激光组件均从国外购买。
“低端过剩”的问题,在我国3D打印领域也再度出现。短短几年间,国内从事3D打印的企业雨后春笋般达到近百家,但绝大多数只能把ABS树脂和金属作为材料,而不像一些美国企业已经把使用材料扩展至工程塑料、尼龙、树脂、石膏粉等十几种。在产品层面,国内企业大多只能打印玩具、小型模具等体积较小的物件,而且这些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大多没有经过时间检验。
虽然前景广阔,但3D打印实现大规模的市场应用尚需时日。对于我国3D打印产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成长中的3D打印,使企业基本处在市场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3D打印产业需要脚踏实地做好两件事。首先,专注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努力在技术水平上站在世界前沿。其次,适应该产业个性化制造、小批量生产的特点,全力打通产业化应用瓶颈,实现大范围订制,在技术与市场之间架起畅通桥梁,形成强大而持续的市场需求。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青岛高新区宣布筹建国内大的3D打印产业研究院和3D创新总部基地,并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卢秉恒院士团队、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飞跃研究员团队、清华大学机械系等7个3D打印领域产业化项目。无论日后成果如何,这一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瞄准产业化应用双管齐下的举措,显然是3D打印产业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