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网

登录

中国包装产业亟待升级 做到大而强

2014-05-29 09:05:471893
来源:中国包装印刷机械网
  导读:国内正规划建设“世界包装产业中心”,建设世包总部、军民融合发展、科教研发、商贸物流、文化创意、包装装备、包装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包装等重点基地。实施世包研究院、世包大学、包装制品、*包装装备、包装新材料等18个重点项目。
  
  史密瑟斯·皮拉(SmithersPira)市场研究所日前的调查显示,包装的销售额由2010年开始每年增长670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年增长将达到8200亿美元。作为增长的驱动力,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基于富裕和人口的增加,对包装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西方工业国家的包装部门从品种多样化和销售点增多的竞争中获利。
  
  中国面对这样的形式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如:去年,中国(杭州)世界包装产业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世界包装产业中心招商同时启动。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2012年中国包装工业规模企业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二包装大国。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国包装产业年均增长将超过20%,可望继续保持地位。
  
  作为产品附属和行业配套,包装产业的地位一直以来模糊不清。但是随着世界范围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包装行业已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灵敏地承接新科技革命成果又吸纳大量就业的、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我国包装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技术落后、集约化程度低。改革开放前,因为包装材料简单,科技含量低,每年在流通环节造成的损失超过百亿元。30多年来,我国包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总产值从1980年的72亿元直线上升至2012年的1.5万亿元,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包装大国,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包装产业带。
  
  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总裁金祥佐表示,包装产业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年产值超万亿的产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包装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品门类齐全,不少包装科技成果已达到甚至超过*水平。
  
  中国虽然已经是包装大国,但还不是强国。目前,我国包装企业已发展到几十万家,仅温州一地就有5000多家,但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万多家,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包装产业“大而不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包装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软肋”。
  
  “包装产业是一项性的产业,当今世界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包装,离开包装就无法生存。”世界包装组织主席托马斯认为,世界各国的人因为语言的不同和海关的设置而被分割。而对于包装产业而言,不同的国家和社会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包括保存、储存、容纳、运输和销售等。
  
     “包装产业是一个无所不包、永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包装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且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联盟执行主席王家卓说。
  
  世界包装产业中心已经落户杭州,成为组织在我国建立的个世界性产业中心,是我国抢占产业制高点、力夺性发展先机的难得平台,它的集聚创新、辐射和作用必将跨越式地拉近我国与*水平的距离,超常规推动我国进入包装强国快车道。
  
  “世包中心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是:立足浙江、布局全国、走向世界。”金祥佐表示,世包中心是中国乃至包装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建立世界包装产业中心联盟,有利于加快包装资源的集约和循环利用,加速推进绿色包装和标准化,有利于形成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人才高地,对包装产业和关联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包装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和作用。
  
  “包装产业能体现经济化、一体化的特征,贸易增加离不开包装产业的发展。”全国*副秘书长王忠明认为,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培育我国包装产业的骨干支撑平台,是新形势下加快包装产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同时,我国在包装产业当中逐渐地拥有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也需要这样一个大平台的支撑。
  
  虽然我国已是*二包装大国,但是,包装产业“大而不强”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包装企业总数达30万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万多家,90%左右为中小企业,呈现出集群合力不大、研发能力不强、转型速度缓慢等特点。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包装业发展的“瓶颈”和“软肋”。专家认为,包装业已经度过做大增量的发展阶段,做强品牌、增强话语权将是产业发展的主

上一篇:我国印刷行业高技能人才紧缺

下一篇: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荣获4A等级称号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