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数字印刷前进的脚步
- 2013-12-26 11:12:341334
回顾2013年的印刷行业,数字印刷技术是不能不提的。它的出现,在印刷行业引起了大讨论,一时之间就充斥着“狼来了”的宣言,但是数字印刷后的表现却没能证明这个论断正确性,很多限制性因素直接将这头狼变成了小绵羊。
班尼·兰达说:“一切能够数字化的都将被数字化,印刷也不例外。”所以数字印刷一出现就在印刷江湖上掀起了“腥风血雨”。反观现在的印刷市场,印刷行业主要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支持数字印刷”阵营,另一个就是对立面。
在过去十年中,印刷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印刷技术无论是在生产速度,还是在对承印物的选择上都日趋成熟,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基于电子照相、碳粉和高速喷墨技术的新产品,以满足来自不同领域的客户的需求。电子传输渠道的增多打破了传统的文件传输模式,并促进了数字印刷在个性化和低成本短版印刷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作流程、承印物、印前和印后设备等在内的辅助技术的进步也有效地提升了印刷流程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了浪费、劳动力成本以及活件的生产和使用成本。但是它在中国的发展仍是面临巨大的阻碍。
据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获发数字印刷许可证的799家单位年产值是39.7亿元(根据2013年7月国家*公布的数据,2012年由738家专司数字印刷的企业完成的数字印刷产值增至62.9亿元,为当年印刷总量的0.66%);二是兰普咨询公司认为我国的数字印刷年产值大致为100亿元,即便按照100亿元的高值来计算,相对于2012年我国高达9510.13亿元的印刷总产值,数字印刷目前还不可能有引起印刷产业发生改变的地位。当然,按照班尼·兰达在德鲁巴印刷展上提供的数据,年50万亿张的印刷总量中由数字印刷设备完成的也仅有1万亿张,占总量的2%。尽管专业咨询公司派诺提供的报告认为:到2015年数字印刷应该可以占到印刷总量的33%,我国也提出了届时要争取达到20%的目标,但从现实情况看,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不少困难。
按照2010年年末的有关统计,我国数字印刷机的总量已经达到3.6万台,其中彩色印刷机2.9万台,占比80.56%。换句话说,在目前阶段缺少的不是数字印刷生产设备,而是相对充分的数字印刷生产任务。
当前,我国对海外数字印刷设备及耗材的依赖使得数字印刷产品的价格昂贵,难以同传统印刷竞争。
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加之数字印刷自身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认识到了数字印刷的特点,在印数少、周期短上,数字印刷的长处,但在总印价不变的前提下,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数量平衡点还显得偏低。换句话说,只印数百份的产品消费者会选用数字印刷,印量再稍稍大点的消费者还是会选择传统印刷。如果伴随着数字印刷单位成本的持续下降,这个数量平衡点不断地上升,则数字印刷从传统印刷口中抢来的任务还会再大些,何况在我国,传统印刷特别是小胶印印刷在满足短周期产品上的竞争力不容小觑。
为此,推动国内的印机制造企业尽早地介入数字印刷设备的制造或许是推动数字印刷价格走低的根本方法,进入我国的CTP设备经过近10年的推广直到数年前才快步进入印刷企业,其根本原因也就是得益于国内CTP设备制造商的大量出现,数字印刷企业也真诚地期待着那一天尽快到来。
数字出版、直邮等数字印刷的大众客户还没有积极选用数字印刷。毫无疑问,数字出版是数字印刷的重要客源,尽管有关方面的数据认为自2009年起我国的数字出版已经超越了传统出版,但至今真正由传统出版转为数字出版的比重还不到一成,如果出版商、承印商与渠道商三者间不能在这一问题上取得共识,推进数字出版和数字印刷可能还是句空话。换言之,国家在推进数字印刷发展上不能仅有目标而是必须要有可以付诸执行的具体措施,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推进。
投资风险增大让投资者犹豫不决。除了成本居高不下、业务总量尚显不足以外,数字印刷设备的更新周期短也是导致投资者选择谨慎前行的重要原因,他们还在选择恰当的投资时间。按照上海市*提供的数据,上海33家以数字印刷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2010年以53414万元的资产实现了37260.28万元的销售,一年经营的结果是亏损1352万元。投资是为了获利,面对这一状况等待时机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