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后:从“鸡肋”到“熊掌”的逆袭
- 2013-06-05 09:06:031072
*以来,由于认识不足,业内人士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印前、印刷上,之后才会稍加考虑印后,导致印后环节*面临工艺落后、设备缺陷和材料陈旧等问题,从而使印后成了众人心中的“鸡肋”。但这个想法明显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印品终形态和使用性能形成的后关键环节就是印后,比如装订等工艺对于书刊、杂志而言就很重要;覆膜、上光、模切、压痕、烫印等工艺对于包装印刷来说就是重头戏。而且在印刷发展的日益成熟,终端用户对产品高品质、短周期的不懈追求使得印后环节成为印刷企业的升值空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印后领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积极备战印后市场竞争。不同的印后加工可以生产出各异的产品,谁的印后加工环节更为领头,谁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更好地提升企业竞争力。据了解,国外成熟印刷企业通过完善印后加工工艺,可以为企业提升30%的总利润。如今,印后设备虽然成为投资新潮,但印刷企业只有真正解决下面几个问题,才能开辟新的利润空间。
树立重视印后的观念
终端用户对印刷品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刷企业对印后的重视程度,印刷企业再将自身的需求不断反馈给印后制造商,双方意识协同才能真正促进印后的发展。尽管如今有一定规模的印刷企业,大都具备了印后加工能力,但很多印刷企业在印前、印后这些环节还是处于空白,大多采用活件外包的形式。表面上看,这些印刷企业省去了印前、印后设备的投资,但在外包活件的一来一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浪费又不知多少。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认识到印后对印刷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不因发展印后造成一时的低利润与困难而退却,才能在印后环节比别人更省力,才能逐渐掌握市场主动权。
需要高速的自动化设备
印后设备的自动化亟待印后设备制造商发力。目前国内的印后加工还处于人工作业与部分自动化设备相配合阶段,真正高速的印后加工自动化阶段还没到来。不可否认,这种状况同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相比,差距*,但换个角度而言,这种差距也意味着我国印后成长空间的“富足”。虽然,我国印后设备正朝着联动自动化、多样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但多是仿制、欠缺功能创新。有专家称,个性化的细分市场需求必然是印后设备制造商走出低价无序竞争、迈向蓝海的开端。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当前正是印后设备制造商赢得快捷发展的新阶段,是时候走出一味低价竞争的状况,迈向技术竞争的新里程了。而对印刷企业相应的要求是,时刻关注印后市场的新动态,选择能满足企业自身需求和经济效益的解决方案。
实现生产专业化和模块化
印后需要专业化和模块化。所谓专业化指的是专业提供印后设备的供应商能够综合印刷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及印刷设备考虑,为企业提供适合的印后解决方案。模块化是指印刷企业在引进印后设备时,可以考虑将模切、上光、冷烫、覆膜等模块备齐,以配合企业的生产,而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印后加工功能安装一体,以此避免不必要的功能安装给企业带来过多的经济负担。印后效率提升是企业真正生产的体现采用的印后加工设备可将印刷整体流程简化到4个环节:印前、印刷、印后、品检。在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印刷工作,需要保证每个生产环节流畅,不能存在“瓶颈”问题,才能把材料浪费和能源消耗(如水、电)降到低。例如,传统的印刷,从印刷设备调试到完成加工,材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70%。专业的印后加工设备能尽量将过程中的材料损耗降到低,应用*的控制技术,能大限度降低停机时间,并且,企业只要用较少的高素质员工参与操作管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华北地区某印刷企业为例,其拥有多台间歇式凸版印刷机,以及柔印机、数码印刷机等*印刷设备,为了配合生产提率,公司配备了高速质量检测设备、印刷预涂布设备、模切及分条复卷设备,与此同时,还配备了其他可选的覆膜、冷烫印、上光、双面印刷、多层和模内加工等单元。未来几年,该企业还准备增加一些印后新功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印后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