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晓明:印机制造商内外兼修勇闯2013
- 2013-02-22 10:02:131163
2012,印厂的话题有业务下降、工价下降、成本上升、用工困难,印机厂的话题有新媒体对纸质书的影响、数码印刷对传统印刷的影响。印机厂的未来在哪里?一方面出口减少,导致印厂更新机器的欲望和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美元、欧元、日元围攻人民币,迫使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机的竞争力上升,形成了两头堵的局面。而国内几家民族印机厂,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浮出水面,在誓与进口机比拼之时,遇上这样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
外部环境变化是必然的,印机厂的任务是去认清环境的变化趋势,顺势而为。经过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国,也该到调整期了。抱怨环境将无济于事,还是主动调整应对为好,而且这种状态也非一时半刻就能改变,我们要做坏打算。因此,印机厂当作*抗战之准备,收拾好心态,迎接挑战的到来。
建“外”——思维决定高度
谈印机,首先要了解印厂。由于业务量下滑,以及数字印刷宣传广告的狂轰滥炸,导致一些印厂彷徨、观望。不过2012年进口机销量的下降要比国产机下降的幅度小很多,一方面说明有实力的印厂仍在大把大把花银子,另一方面由于汇率的影响,国产多色机的价格优势在缩小。但书刊内页印刷却不受进口机的影响,这也说明数字印刷对书刊印刷的冲击还很有限。数字印刷活跃在快速、商务印刷等领域,而对书刊、包装领域的影响甚小,只是补充而已。由于市场需求的萎缩,这两个市场的印厂也在想方设法摆脱困境,作为印机厂还是大有可为的。例如,用工荒可以通过购置印后设备减少用工量,一条线可抵数十个工人;书刊工价的降低可以通过购置小全张双面机来降低成本;单双色为主的印厂的出路是上多色机,这样质量、效率、效益全都可以改善,不上多色机就等于等死。这些都是印机厂的机会。问题是这些对印厂来说既要有智慧,又要有勇气,更需要资金投入。
如何走出困境?一是要帮助客户看清环境,这个行业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寻找有志者,有能力者动员他们投资;二是提供入门机型,减少顾客的资金压力。印厂上、中、下层次分明,为什么一定都要购买机呢?当下,不少印厂由于一味购买进口机,存在投资过剩、期过长的现象。这怨不得印厂,是制造商没有给他们更好的选择。因此,印机制造商的目标是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机器,同时提升设备与进口机的竞争能力,这就是制造商的任务。
修“内”——高服务 重研发 低成本
当前的时局对印机厂而言确实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与进口机相比,国产机的品牌还在建设中,说服顾客购买国产机还有一定难度。还好,民族企业有上万家的老客户,有着良好的口碑;服务代价与进口机厂家相比,几乎为不收费服务;配件供应价格也只有进口机的几分之一。民族品牌要做的是首先加大宣传,让顾客了解国产新机型的能力,足以满足印品要求。承诺对客户实行彻底的三包,这样给客户一个兜底保证,买了印机就等于买了保险,让印厂放心购置国产机。同时提升销售人员的素养,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能力上的,将他们培养成为印企老板的顾问。加上良好的客户关系,相信有能力拿到订单。
其次,萧条时期,研发不萧条。以江苏昌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多年来一直都坚持5%销售收入用于研发。研发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追踪*厂家的技术发展走向;二是针对不同的行业、厂家,为顾客设计制造适用的机器。目标是为了让顾客省钱、减少投资、缩短回收期。机械工厂的核心能力是如何设计加工机械机构,而未来印机发展走向是数字控制技术,而数字技术、自动化技术都有相应专业方面的院校、企业去完成。注重设计接口、组装的问题,几乎没有加工难题,是跨行业的“拿来主义”,只是应用,关键要寻找到相应的合作方,国外厂家也是如此作为。
再次,提升机器的稳定性貌似是技术难题,实质是管理难题,这在装备制造业尤为如此。日用品一般都为大机器大量生产,主要依靠流水线和自动线,人工干预少,有利于管控。而装备制造业一般都是小批量生产,无力投资流水线和自动线,人工干预多,有些环节甚至要依赖技术工个人的技术水平和发挥的好坏,管控难度大。因而人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稳定性。为此,需要加强管理,重点是学会对人的管理。江苏昌昇历来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内部刊物《昌昇理念读本》,人人必读,违反者必罚。业务上培训不断,生产车间犹如研究所的工场。管理上有成套的制度,但这些需要假以时日逐步养成。
另外,加强核算,为顾客节省每一个铜板,降低产品成本。别以为公司内部的浪费是自己的事,错!每浪费一分钱都是由顾客付的。只有从这个高度去认识,才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
2013年,我国胶印事业仍会继续发展,产品走向智能化,未来目标是做成“傻瓜机”,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