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纸业攻克造纸污染历史难题
- 2012-10-09 10:10:251473
原来秸秆只能粉碎还田,现在变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农历八月,秋收正忙。在从济南到高唐的途中,公路两旁尽是收割玉米的繁忙景象。10月3日上午9时许,刚刚收完玉米的高唐县梁村镇村民朱延宝拉着一车秸秆来到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原料厂。将黄白色的秸秆卸下后,他领到了500多块钱,这些钱对他来说是额外的收入。
“以前都是把秸秆打碎了撒在地里,不光费工夫,还多花打杆的钱,这几年我都是把本村和邻村里的秸秆收起来,再转卖到泉林,一卡车能纯赚三百多!”说起生财之道,朱延宝难掩喜悦之情。他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以来,他便开始收售秸秆。“一年两次,夏天收麦草,秋天收秸秆,光这两项赚的钱基本能顶四五亩地的收入。”
而对泉林来说,朱延宝拉来的秸秆只是“九牛一毛”。在原料厂内,近万吨的麦草和秸秆被有序地堆成一条条10米高、30米长的金色“长龙”。这些草垛终的归处,就是泉林纸业的制浆车间。负责往生产车间运送秸秆的职工刘世新有些神秘地提醒记者,不要小瞧了干草,这在泉林可是又大用途的。“能用来造纸,还能造肥,后还能产沼气,一点渣渣都不留!”
干草蒸煮黒液翻滚,曾经是污染源现在变成了有机肥
跟着刘世新,大众网记者来到制浆车间。一垛垛麦草、秸秆在这里被切割粉碎后送进蒸煮锅。蒸煮之后,原本金黄色的麦草变成了浅棕色的纸浆,而蒸煮过程中产生的浓稠黒液也顺着纸浆流了出来。
“黑液、中段水和固体废弃物基本算是造纸行业的三大污染物,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车间工艺员李丙亮指着机器内翻滚流淌的黒液告诉记者,由于技术受限,在十多年前几乎整个草浆造纸行业都拿黒液没办法,常用的处理方式就是经过沉淀等简单处理后,直排到河流。“黑液里含有的有机物质很多,排到河流后一是染黑河水,更重要的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鱼虾绝迹,臭气熏天。”
早在2000年以前,泉林也毫不例外的备受黒液污染困扰。但在2001年,泉林纸业技术人员研究发现了黒液的木质素在土壤中可很快转化成黄腐酸,是制造有机肥的很好的原料。于是,从那时起,泉林开始探索将造纸黑液转化成有机肥。这项技术在此后几年内逐渐成熟,有机肥料也成为了泉林纸业产业链条上的重要延伸。
李丙亮告诉大众网记者,目前制浆过程中所产生的黒液全部通过管道输送到肥料生产车间,并在那里加工成泉林特有的有机肥料。大众网记者在肥料展厅内看到,造纸黑液已经被研制成花卉*肥、菜果*肥、大田作物*肥等多种有机肥。“现在泉林嘉有有机肥的年产量已达40万吨,远销全国30多个省份,供不应求了!”泉林纸业文宣组主管郭希燕告诉大众网记者。
六道工序深度净化,污水变成了可养鱼灌溉的生态水
除了黒液,李丙亮所在的制浆车间还会产生另外一项污染物——中段水。“简单地说,中段水就是纸浆在挤出黒液后所需的冲刷用水。”李丙亮说,在以前,冲刷纸浆都是使用中水、清水和*的白水,“使用这三样水的问题就是,清水浪费严重,如果不能做好污水处理,排出后对河流的污染也较大。”但在发展过程中,泉林纸业通过技术革新,在冲刷纸浆时放弃了清水,只是用中水和白水。站在车间后一台纸浆清洗机面前,李丙亮指着泛黄的中段水告诉大众网记者,这些中段水终将流向泉林的污水处理厂,接受后的净化处理。
随后,大众网驱车来到位于制浆车间北方2公里外的泉林污水处理厂。与记者想象中的画面有所不同,站在污水处理厂门前,闻不到刺鼻的臭味,也看不到污水横流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大门外的一片绿意盎然。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6个装满污水的大池子,工艺员宋学恒告诉记者,这些池子是复合化学反应曝气池,“中段水输送过来后,首先在这6个池子里输氧,随后再经过厌氧、好氧、生物净化、深度脱色、生态湿地,一共走过6大工序后,才处理完成。”宋学恒指着池子西侧的5个十多米高的化工罐告诉记者,在完成褪色褪杂质后,工艺员们将对水质进行检测,待COD(可溶性的浆料、化学添加剂及不溶的纤维等有机物)等指标降至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之后,才会排入污水处理厂的2个生态池,在经过二次沉淀和芦苇的过滤后,终通过排放口拍向厂外的河流。
大众网记者在厂区内的生态池看到,处理过的水清可见底,绿色的芦苇随风飘荡,一群金鱼正在池底来回游曳,水体没有刺鼻的气味,也没有浑浊的颜色。“排出去的水COD都在40mg/L以下,远低于国家90mg/L的标准,用来养鱼浇花、灌溉农田一点问题都没有。”
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终的受益者是当地老百姓。郭希燕告诉记者,转型之后的泉林纸业不扩大了企业规模,吸纳一万余当地人就业,还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找到自己的“绿色前途”,但重要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为高唐人民留住了一片碧水蓝天,“现在县园林部门和环保部门正在污水处理厂门外修建民生工程人工景观湖,到时候引的水就是泉林处理后的生态水,以后老百姓能在这里休闲娱乐,赏花喂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