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多管齐下做大做强印刷等文化产业
- 2011-01-17 10:01:33721
文化产业与京沪三足鼎立
深圳自2003年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来,创造出了文化发展的“深圳速度”,并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李振河告诉记者,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2.5%到2009年达到6.5%。2010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80亿元,同比增长5.4%,呈现这样几方面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一批代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二是印刷、工艺品等一批传统优势文化制造类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创意设计环节,使*的创意设计理念快速渗透到传统文化制造业,推动了传统文化制造企业的优化升级,加快了“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三是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不断发展,产业集聚带动效应逐步呈现。四是文博会已经成为推动全国特别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圳正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和投融资服务中心之一。李振河认为,深圳文化产业在国内与上海北京可以说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文化还太少
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企业,深圳确实出现了一批全国叫得响的文化,比如雅昌集团、腾讯公司以及A8音乐集团等,但与三万多家中小文化企业相比,文化还太少。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一些政协委员谈到了急于突破的制约因素:首先是体制机制问题。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世界经济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深圳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仍存在一些弊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困难,政府在政策扶持、管理方式以及在引导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其次人才队伍问题也非常复杂。这种人才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们既要懂得文化事业经营管理的规律,同时也需要具备一般产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第三,发展模式问题。我市文化发展更多的是承接了香港等其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来实现自我发育的,这使得深圳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更富于多元化,市场化程度要更好。但这也造成文化产业发展在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着附加值较高的一端,而深圳则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一端。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文化制造业支撑,这样的发展模式既带来产业结构问题,也带来发展观念、发展途径等不太适应的问题,显然无法保证深圳文化事业*稳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化化
如何更大限度地将文化转化为*与活跃的社会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均衡发展?政协委员们提出,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着眼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按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办事。
深入分析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选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尽快出台实施文化产业大市措施。比如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科技研发、政策扶持等措施,大限度地提升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以及真正盘活投融资机制和体制,破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障碍等,提升文化创意水平,进一步确立深圳“设计之都”在的地位,推进文化产业走向化、化。
委员们还特别提到,应该提升“文博会”的办会水平,使之成为在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产业博览大会。可以在以下方面重点着力:一是创新文博会办会模式,逐步由政府主办过渡到由政府主导,以民间、企业和专业机构承办为主,终实现办展的化。二是居安思危,根据文化产业细分化的趋势,努力做专、做精每一个分类文化产业,提升深圳文博会专业化水平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注重文博会的实际性价值效益,延伸展会之后的成果转化和效益提升。
文化产业资源有待整合
*同意把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全市,既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拓宽了空间,更为深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对于深圳实现科学发展、低碳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协委员们提出,在推进特区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有待整合优化。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做得还不够,使得原特区外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要及时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作为推进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十二五”时期,应注重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凤凰古村等历史文化遗址的开发,注重像石岩客家山歌这样的民俗文化的开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等红色文化的开发,使本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源转化,推动本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形成完善配套的文化产业链。要完善利用原特区外制造业大区的产业基础优势,强力推进产业向化发展,通过注入和丰富文化内涵获得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并成为深圳未来30年发展的一个“主战场”。根据各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